很多家长都喜欢在小事上跟孩子较劲,一点点小毛病都觉得是天大的问题,一定要矫正孩子的行为习惯,殊不知这样“矫枉过正”才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
我见到过一个学生的家长,每次看见她写字都要提醒她:“你拿笔的姿势不对!好好握笔!”“坐直一点,上次怎么教你的?”“把字写好一点!”……我听着总觉得不是滋味儿,作为老师,其实更应该帮助学生做好这些,可我认为相比起学习兴趣来说,这些根本就微不足道。
如果一味地批评或要求孩子,令孩子对写字产生厌恶的话,那么拿笔的姿势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诚然,这些好的行为规范是应该从小开始培养,但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用命令、强制、打压的方式,显然是会激起孩子的反感或逃避的,想想我们是不是这样?小时候妈妈让我们穿秋裤,心里是不是一百个不愿意?而如果真的想让孩子“听话照做”,不妨试着通过一些类似的故事来讲道理,或者巧妙地结合孩子喜欢的东西来激发他们做得更好。
学会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共处,不要做一个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者,因为那只会让你和孩子的心越来越远。
很多时候,大人对孩子的挑剔,更像是一种自我否定的投射,孩子的“失败”意味着大人的失败,孩子必须按照大人的意志去成长,如果偏离了,就会令大人感到痛苦,这其实不是“为他好”,而是控制。
如果大人连自己的人生都无法控制,还是放过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