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你的孩子表现得如你所愿吗?
有一次我们一家和女儿好朋友一家一起出去看电影。不记得女儿做了什么说了什么,爸爸生气的问她,你能不能表现的正常一点?女儿的好朋友跑过来救场说,我不觉得她哪儿表现的不正常啊!
最近年级家长又在群里讨论午餐的事情。有的家长说孩子吃不饱,有的说肉少所以吃完了饿的快。有的家长就解释,不够吃可以去续。大家都在围绕能否吃饱这个话题。
但是我记得女儿和我讲过,孩子们最在意的问题不是吃饱,而是好吃不好吃。如果不好吃,他们宁可饿着。毕竟,他们没有体会过什么是真正的饥饿。
可见,家长思维和儿童思维的出发点和主题都是不一样的。
刚刚过去的假期,我这个当妈的觉得女儿的数学成绩不太好,便要求她每天做一会儿数学练习册。我的家长思维是,有差距、有不足就要补。渐渐的却发现,女儿形成了这样的理念:数学是为妈妈学的,好烦。
看到了她这样的想法,我有些后悔。
作为家长,我们只看到了自己的需求,却忽略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思维特性。
我们总说换位思考,但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却经常忘记提醒自己这一点。如果孩子总是表现得如大人意——行为端正、学习上完全积极主动上进,那么他们也就不像个真正的孩子了。
《真希望我的父母读过这本书》里强调父母应该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学会包容——指看到孩子的愤怒时,理解他为什么愤怒,帮他用言语表达出来,并为他找到可接受的方式来表达愤怒,不让他受到愤怒的惩罚或被情绪压垮。对其他的情绪也是如此。
包容既可以是情绪上的,也可以是行为上的,毕竟孩子的每个行为背后都是有情感、感受与情绪支撑的。
就像我家12岁的女儿,现在对爸爸总是爱答不理的。爸爸每次觉得被冒犯了、没有被尊重,就会忍不住开始教训她,使用的言语当然不会好听,对于亲子关系的促进更是别提了。
如果我家爸爸可以抛开家长式的思维——你就该尊重我,不管你心里有什么情绪,而是带着探究的开放心态,去和孩子聊聊她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我做了什么让你不愿理我了,结果是不是会不一样呢?
我曾和女儿就这个话题进行过探讨,能够明显的感觉到,这一段时间,她的心里对爸爸有着挺大的抵触,但是具体到语言描述上,她还不太有能力把自己的情绪清晰的表述出来。而这正是我们作为家长应该去看到并去帮助她的地方。
接纳孩子们当下的感受、接纳每一个年龄段特有的行为特征,难道不是家长能给到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嘛!
扔掉那些自动化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家长模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