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中的精神力量
今天上完了《月光曲》,重点内容是课后两大题对应的文本理解,作业是现场听音乐《月光曲》,根据音乐联想,用文字表达出来。
这两大题对于孩子们来说都不难,他们都能够理解贝多芬弹琴是因为被兄妹俩所打动,也能根据兄妹的对话和环境陈设感受他们的贫穷,所以,课程上得还是顺畅的。
周末时,我们一群老师聊天,说起自己班里都有学生发问:兄妹家里都这么穷了,为什么还有钢琴,钢琴这么便宜的吗?念及此问,我突然想把同样的问题抛给孩子们,看看他们是怎样解释的。
听到这个故事,班里一片笑声,倒是没有“我怎么没想到”的恍然。每次遇到这样发散性的问题,回答的总是男生居多。绍阳猜想,既然是旧钢琴,可能是富人家里换了不要的钢琴,被兄妹俩捡了回来。向前推断,虽然钢琴不便宜,但是妹妹那么热爱钢琴,两人就省吃俭用买了一架二手钢琴……总之,发言的孩子们都创设了一个情境,想出了种种合理的答案。
我用两本书来作为我的表态——《一只名叫鲍勃的流浪猫》和《布鲁克林有棵树》。后一本小说,晓雨、珺逸、雅希等五六位同学都和我一起读过,所以我复述剧情的时候,他们印象更深刻。我想表达的,就是人不是吃暖穿暖就可以自安的生物,哪怕物质生活再贫瘠,都可以有自己的精神慰藉。正如周作人说的那样:“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我想把这样的人生观,也慢慢渗透给孩子们。
等到播放《月光曲》的时候,已经是打过下课铃了。我向来没有拖堂的习惯,但明天再听再写,氛围已经不对,所以只能点开乐曲,请孩子们想象。还好,孩子们表面上并没有不耐,麻利地关上了对外的门窗,趴下开始想象。等曲子放完,孩子们起身开始兴致勃勃地交流,已经是上课铃响了,真是对不起孩子们!
这个单元是艺术单元,里面涉及到的有古琴、书画、戏曲,孩子们接触到了不少新世界。鑫瑜在日记里写自己对艺术产生了兴趣,开始跟恒驰聊钢琴,这也算是语文课的“种草”现场了吧。
第一人称小说
从写日记以来,我坚持用大方格本给孩子们当日记。原因很简单,轻薄的本子容易携带,不给书包加负担;随便几笔就可以写完一天的量,一个月左右就可以换新的本子,让孩子们对“完成一本日记”也会有更多的期待。尽管那些写得多的孩子半个月左右就要换一次本子,可是还有些孩子乐意在自己的本子上涂涂画画,把每一本都画上不同的风格,看起来五彩缤纷,充满童真童趣。
每天写日记的话,有些作文能力弱一点的孩子就容易找不到素材,开始流水账。所以我把这个学期要写的几篇小练笔也偷偷放在日记里。
今天展示的是星宇、恒驰、婧涵、子涵、向前、珺逸等同学的作品。这篇小练笔里,孩子要站在杜处士或者牧童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来写作。我发现这种给出剧情让孩子们想象环境和人物语言、神态进行再创作的作文,对作文能力弱一点的孩子来说同样友好,比只给主题让他们天马行空写的习作5要成熟很多,以后可以多试试这样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