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团队走,众行致远。
这是我阅读的新体验。
2024刚刚开启,新教育读书会隆重开幕,1月份共读的是朱永新老师的《生活与教育——朱永鑫对话陶行知》。这本书虽说前阵子买书时因为扎堆出现书荒,但是团队里的挂帅人特别贴心,及时把pdf版推出来,以供大家先行电子阅读,还以天为单位细化阅读内容,同时还推出每日阅读的几个导读问题……跟着团队阅读,张弛有度,节奏感强,远非单打独斗可比。
郝晓东老师说过,打开“任务驱动式阅读”,用“输出到倒逼输入”,绝对是阅读的一条金科玉律。
那就读起来吧,写起来吧,哪怕只是摘录式的。
这本书是朱永新老师用对话的形式,以独特而深刻的理解,生动而通俗的阐释,把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展示在众多教育者、追光者面前,书中既有教育理想信念、教师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培育路径,还有家庭教育、劳动教育、创造教育等方面的实施指南。
这绝对是又一本教师的“职业圣经”。
导言部分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包括运动历程、理论精髓和思想价值三个子板块。
正文分8个章节:1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的万年根本大计,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3教育要有试验的精神,4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5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接受什么样的教育,6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7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8幼年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
单是看朱永新老师归纳出的这8个章节的主标题,我们就能触摸到他对陶行知教育理念吸收的精髓了。
再看每个章节下面的小标题,如何践行其教育理念,朱永新老师均作出了深度解读,方便阅读者理解、落实、提升。
比如第1章“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平日里我们总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个主标题绝对能折射出陶行知对教育作用的精准评价和热切期盼,本章节分为11个小叶脉来梳理:改造国民的大责任是什么?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也就相当于操着民族和人民的命运;师范教育既可以兴邦,也可能促成国家之灭亡;教育是为制造社会需要的事业;教育是国家万年的根本大计;教育能创造文化,能创造人,也能创造国家;一个小学生的好坏,关系着全村的兴衰;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为公,才能达到天下为公;教育能改良个人的天性;要养成自主、自立和自动的共和国民。
跟随读书会的阅读规划,先阅读序言部分——“陶行知的生活教与思想”中第1个阶段“生活教育的运动历程”。
出生于安徽省歙县的陶行知,1914年已毕业于金陵大学,又用了三年时间远赴重洋,来到美国,先后到美国的伊利诺斯大学主修市政学、哥伦比亚大学主修教育,期间师从杜威和孟禄,吸纳了“大众教育管理、学校与社会教育史、教育哲学、进步社会与教育、实践的教育社会学”等内容,提炼出“四大教育纲领”——教育即生活、学校及社会、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新理念。
他的“生活教育”思想经历了三个时期:酝酿期、形成期和发展期。
一,酝酿期
大先生在远赴重洋求学期间,从西方教育思想中提炼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新理念,1917年秋回国,1919年邀请杜威来华访问演讲,这对民主教育思想在民众间的传播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1923年到1926年期间四处为平民教育奔走呼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24年,其“生活教育”思想渐趋成熟,提出了①学校当以生活为中心②学校生活就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社会生活的起点,③改造社会应该从改造学校环境起等新锐观点。
二,形成期
1926年11月21日第1次研究会成立,在会上提出18条信条,这是大先生生活教育思想形成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在前期思想酝酿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学做合一”“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的观点。
此时,生活教育理论已经进入系统化,创办晓庄实验师范学校又是一件标志性的事件。
改革式的新锐思想,总是会触碰到一部分人的利益,1930年秋,大先生不得不流亡日本,1931年春回国,再次完善其教育生活理念,提出“康健的、劳动的、科学的、艺术的、改造社会的、有计划的教育”才是真教育。
三,发展期
1935年,随着“一二九”运动爆发,教育环境面临新的挑战,大先生顺应时代,提出“教育应当是生活的、大众的、行动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教育,有力的推动了大众的文化发展,为争取民族解放运动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1936年7月,远赴伦敦,让“民主教育”的思想为更多人所熟知,同时灵活地变推动“国难教育”为推动“战时教育”,创办育才学校。
抗战胜利后,提出民主教育的目的是“文化为公、教育为公”,同时结合“因材施教”,其方针应遵循“民众、民主、大众、科学、创造”。
…………
1946年7月25日,不断奔走,为教育殚精竭虑的大先生终因劳累过度,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真正践行了“捧着一颗真心来,不带走半棵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