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孔042影非其质

一种活的形式,和感觉,和理智所表现出的东西都不同。这个意味一位是心的所变现的,一个影,它一半是出于主观,是我自己感一种感受,另一面是出于客观,他得有音乐那个声音,我才能得到这样一种美妙的感觉。

所以,它的特点叫做“有影有质,而影不如其质””,因为糖它本身并无所谓好不好,感觉没有好不好,那是你人吃了觉得它是一种好的味道,别的动物吃了以后他觉得不好,狗改不了吃屎,那狗吃起来那个屎是香的。意味是主观产生出来的,但是一定要有对象,有质才能产生这样一个意味。

所以,直觉的表现,非量的表现,它是既要有影又要有质,但是“影不如其质”。所以,把它称作“带质境”,为什么把它称作非亮呢?

因为现量对于这个本质是不增不减,它是什么当下就是什么。比量是把种种感觉加以综合,加以分别鉴别,也是不增不减,并得出一种抽象的概念,所以,这两者所得到的都是真。

而直觉或者非量,所得到的意味它是有所增加或减少,所以,叫做非量。

其实这个说法,实际上是梁先生自己对“唯识学”的说法的一种修正。唯识学里面所讲的非量,它是一种迷乱之心,人用逆乱之心,对境产生一种错误的,这样一种认知是,这样一种结果,所以,唯识家把它称作似现量似比量,这种认识作用实际上是第七识“末那识”的作用,所以,它是具有一种消极的意义。

梁先生用这个“非量”,把它做了修改,他修改是强调非量是一种积极的意义,为什么说它有一种积极的意义呢?

梁先生他指出,说直觉是介于现量和比量之间的一种认识作用。我们的认识作为一个整体,它不能离开这样一种非量的认识作用。因为现量是无分别无所得,它是一种当下的感觉。比量是通过对感觉的综合和鉴别的作用,而得出的一种概念。在这之间就需要有另外一种作用,这个作用就是附着于感觉的“受”。

就是一种心的认识作用,心的一种属性。那么这样一种非量的认识,也就直觉的认识作用,它是附着地感觉上的受,受就是情,就是一种情感,这个情感对苦乐有一种领纳的作用,还有一种作用就是想,这也是一种心所。这个想就是知,这个知,有一种施设名言的作用。所以,受和想,是两种心所,是两种认识作用。

非量实际上就是附着于这两种认识作用,一个是受,一个是想,它能对当下的感觉,得到种种不同,不太清楚,又说不明白这样一种意味。这种意味,比如看看绘画,感到这个东西很美,听音乐感到这东西很美妙,吃糖果感到东西很好,很舒服。在这样一个意味上,比量才能够施展它的综合和分别的作用,因此才能得出抽象的意义来。

所以,非量有一种积极的作用。我想也和康德的想象力还有些关系,想象力有再生的想象力,有生产的想象力,生产的想象力就是一种创造,这种生产的想象力,它会把有一个图形的作用,把那个概念和感性的东西把它连接起来,把范畴和感性的东西连接起来,形成经验的概念。如果没有这样一种直觉的作用,没有这样一种非量,这样一种作用的话,就没法把这种理智和这种感觉把它连接起来。

所以,这个非量它非有一种积极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梁先生对佛家唯识学的非量的学说做了一种修正。因为唯识学的非量的观念它是消极的,梁先生认为非量或直觉可以区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附着于感觉的,第二种就是附着于理智的。比如说我听音乐听声音,觉得得到一种妙味,感到一种奇妙的这种意味,这是附着于感觉上的直觉。我要读诗文就需要有理性的作用,读诗文有体会,得到了这样一种享受,要理解它里边的意义,这是附着于理智的直觉。

上面是讲从通过梁先生,他是通过现量、比量、非量,认识的三种作用,来提出他的对直觉的一种看法。在梁先生看来,这样三种作用,在认识的构成上,现量比量非量,这三种作用是缺一不可。

这是我们从讲的第一小点,从唯识学的这些名相来讲,直觉是怎么一回事?

下面我们来讲第二个小问题,直觉是什么?

他拿直觉来解释这个“仁”,“仁”就是敏锐的直觉。按照梁先生的看法,直觉所得到的不是一种抽象静态的概念,而是一种活形式。所以,对于生命流行的宇宙,我们只能靠直觉来呈现,既不能靠感觉,也不能靠单纯的理智来呈现。 

那么我们要注意的是,在这儿所讲的直觉,它不仅是一种方法,同时也有一种心性本体的意义。直觉所能够呈现的宇宙它是一个动态的,这样一个流行不息的这样一个宇宙,生命整体意义的宇宙。直觉之所以,能够呈现宇宙生命,是因为它在存在的意义上体现着生命的本性。

按他的说法,“此敏锐的直觉,就是孔子所谓的仁”。

他又谈到道,道在调和求中,你能继此而走就是善,却是成此善者,固由本性然也。……这自然流行日用不知的法则,就是“天理”,完全听凭直觉,活动自如,他自能不失规矩,就谓之“合天理”……朱子以“无私心”“合天理”释“仁”,原从儒家根本的那形而上学而来。

这个是从《易传》里边来的,“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则能使人所行的都对,都恰好,全仗直觉敏锐,而最能发生敏锐直觉的则仁也。仁是体,而敏锐感则其用;若以仁兼赅体用,则寂其体而感其用。

这个体不是个抽象的体,所以,仁是体用,统一,你不能单从一面来看,一定要在用上建起体,,中庸里边讲的那个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个情所表现的是那个性,就是那个体。

所以,从体和用统一上来讲,它就是个仁,你不能偏在一面。

若单从情感言仁,则只说到用,而且未必是恰好的用,故言仁者不可不知寂定义。

那就要把握住那个体。训练小丫头来微笑对待客人,弄个筷子,这样练的是皮儿做不好,你要恰到好处,你得心里有对人的好,你把握住这个体了,你才能真正能够和颜悦色,所以,孔子讲孝,是色难,那就是人对自己父母的爱,从内心达于面容,总是笑呵呵的。你要是仁心对父母不爱的话,光装装不好的,装不出来的。所以,你不能光停在情上,你要一定要把握住这个体。但是这个体的一定要轻上显其用,这才是个统一的。

人的生活便是流行之体,它自然说他最妥帖最适当的路,就是中庸,“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这就是个内和外的统一。恰到好处,你内心的德性的本体建立起来了,做事情才能恰到好处,你的喜怒哀乐才能正好合乎那个事物之仪,这不是装出来的,不是靠练皮肉噙个筷子去练微笑,不是这样练出来的,而是内外一体。

那么,这就是个变化,他遇事而感而应。这个变化自然要得中,自然要调和,所以,其所就无不恰好。所以,儒家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只要你率性就好了。所以,又说这是夫妇之愚可以与知与能的。每个人都有,本性是善的,这个知很能,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的良知,不学而能的良能,在今日我们称作直觉。

用仁来讲直觉,最后归结到每个人,包括夫妇之愚,都可以与知与能的良知良能。

这就是梁先生用直觉的理论,对儒家的心性论和形上学的一种新的诠释,一种现代意义上的诠释。

这个和生命自然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直觉的表现是自然不用理智,不计较不作分别,能够保证保持住生命的真际,所以,它生趣盎然。天机活泼,随感而赢,是这样一种。它不是一种理智的打量的作用,而是一种在体上,显现出来一种情,喜怒哀乐发出来,恰好中节合乎那个事物存在,而一个事物能够相通,这样一种直觉的作用,一种感通的作用。

所以,直觉的敏锐感通,可以去体现宇宙的真机。这是从情的感通上来讲生命,所以,这是儒家固有的精神所表现出来。但是这个情能够感通,它一定要有形上学的根据。这个感同的体就是仁。

这个仁发自于人的先天的良知良能,这种感同的生命存在在人体和良知的发用上,把它自身实现出来。人体良知的体是集,这个体是一个超越的集,从这个体来发用,他是活泼泼的,你一定要接上本源。就像孟子所讲的,“有本之水,溥博源泉, 而时出之”,无本之水,就像下点雨,他有点水,那雨一停它就干涸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这就是人心不好了,人心发出来不正,有偏斜了,价值观念出问题了,我们现代人都是人类中心论,发出来那个牛,就变成了不是...
    玩哲阅读 1,390评论 0 3
  • 或者说我要给穷人,人家受苦了,我送点东西,这叫布施,这也是修行。但是所有的这些修行最终是什么? 最终是我们的认识的...
    玩哲阅读 1,963评论 0 2
  • 我过去老想举个例子,就是大家的生活世界本身。我是喜欢太极图来,比如说可能最初的我们无知的人,现量状态的人,就生活当...
    玩哲阅读 1,851评论 0 2
  • 这个是熊十力的这一套思路,不断翕以成变,宇宙就是创造性的自我,然后不断打破堕落,在功能层面是这样,在习气层面也是这...
    玩哲阅读 1,541评论 0 2
  •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丙一、宣说正量之法相: [量即无欺识]。 正量即是指...
    智慧宝剑阅读 3,028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