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孔029中庸之道

这个是熊十力的这一套思路,不断翕以成变,宇宙就是创造性的自我,然后不断打破堕落,在功能层面是这样,在习气层面也是这样,心不断的被物化,然后心从物化里面在摆脱。来再给我讲明心,再说我现在就老有的时候有一点疑惑,他过于强调辟的完全的正面性,对翕的那一念虽然也肯定还是不足。

我们这几十年就是,唯意志主义盛行,不断革命,完全打破一个旧世界,总是这种想法就过于倡导,如果老是辟的话,你想想什么也剩不下,所以,最后还是中庸之道。

这是我对熊十力关于成物的一个解释,最后给大家谈一下他的明心的解释。

明心可以说熊十力整个哲学体系,最后的结束的地方,也是它实际管用的地方,前面讲的那一套宏大的体系,本体发衍流行,然后翕辟成变,最后变成习心和成物,那么,讲这一套是干什么?

讲这一套是为了他讲心性学的修养服务。他讲心物的时候有一层层次是本心和物的那种翕辟成变,就是功能世界。

就是辟心与翕物,心主导物,即用见体,本心可称为本体。我们做人学习修养的最终目标是达到那样一个境界。但是我们现实的人因为翕的影响,我们的本心被习气所缠绕,我们变成了一个习心,儒家叫气滞之心,熊十力借用受佛学影响比较多,他用习心这个概念,习心这个概念,它后面还有一个比它更深沉的词叫习气。

因为我一讲习心的,你往往就把他瞬间话当下之心,当下之心后面还有一个深层的意识结构,就是佛教的阿赖耶识。熊十力其实都转过来了,就人心很复杂,物化以后人心从翕引成物以后,心被固化在腔子里面,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是本性显现,我们都是受气质的约束,都是有习心。

但是,习心里面同样有净习和染习,这就是我做的区分,首先是本心和习心的区分,就相当于功能和习气的区分,功能面的叫本性,习气世界的叫习心。习心是可能是你无始以来的因果轮回的一个纠结体。佛教阿赖耶识的种子仓库,我们可以把它挂到这个地方来。

但是这个习性在可以二分就是净习和染习。净习是随顺本心的,就是他老想回去,但是这个他又心里又一个物化的层面,就老让外在世界物把它盖走。 这就是习心,习心具有两面性,它可能会复心,回到自己的本来世界去,达到自由达到自在自为的那种境界,但是它也受着物化的影响。

所以,熊十力的哲学讲到最后就是第一个物化性的一种批判和解脱,就是把我们身上的这种精神世界上的枷锁给去掉。有些哲学是面向世界的,做那些事情,有些哲学是面向精神世界,有的人很自性,他说我这心多好,当下即是,平常心即道,什么都不用管,顺其自然就行了。儒家说这个是“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顺其自然的就是物化的心,就是你连这个人与禽兽几希的那个东西也快保不住了。

熊十力也喜欢这个骂人了,他有的时候喜欢警醒,那么,我们要培养净习,要把自己的本心发扬出来,所以,他的哲学讲到最后,从本体宇宙那是功能、习气划分,到成物到最后明心。

而且明心的功夫就在这净习和染习的一念之间,所以,宋明理学讲,“存天理,灭人欲”也好,讲致良知也好,都在这个地方,就是说在每个一念每一个思考之间培养我们的净习,让本性得以显现,那么,去除染习,这个是讲到这个地方,熊十力其实没有太多的可供他发挥的余地,宋明道学在这块讲的是太多了,从朱熹的格物致知到阳明心学的致良知,都讲本心呈现,如何让本心呈现,比如说都离不了在净习,它们的差别,只是程朱比较强调下学上达,就说这个本心是我们自觉心的结果,阳明学也更强调本心显现,来自于我们本来的良知的力量。

那我想举的一个例子就是说,本心显现和净习的这种功夫,就好像挖井取水一样,水不是我们挖出来的,但是又确实是我们通过挖得这种功夫让它显现出来的,这就是熊十力在净习染习这个层面上所提出的思路,这个是宋明理学原来的思路,他的倾向性是跟着陆王走。

在净习与染习,本心与习心之间的关系上,他的态度是和陆王比较接近的,但是熊十力有一点让传统的道学家,传统的新儒学家们,感觉到比较有意思的是什么?

他就把佛教唯识学原来的细致的心理分析的内容,统统的放到净习和染习的功夫的里面。

过去宋明道学家也讲培养净习,呈现本心,但是往往说的都是一些漂亮的话头,细致的分离心理分析上做的不够,包括阳明心学那一块,你要看过熊十力对这块的分析,他借鉴唯识学对这块的分析,你会觉得它比阳明心学那块做得还要细致。

我今天跟大家介绍主要从两点,熊十力对于净染之间的功夫面上的一个突破。一个是深层的习气的解释,一个是深度的对于复杂心理现象的揭示。

熊十力在明心的这种功夫修养上,从它的本体宇宙论讲下来,它和传统的新学理学在思路上在根本取向上一致的,在具体的方法上更接近于陆王心学,但是他有两点是过去的新儒学家所做的不那么细致的,一个就是对深层的习气的解释深度揭示。比如过去我们讲致良知也好,讲格物致知,讲存天理灭人欲也好,强调当下的这种心理上的这种意志上的磨炼,好像都没问题。

但是人的意识不仅仅是一个表层的知情意意识流,还有一个内在的这种意向性的东西,佛教唯识学把那个叫阿赖耶识。所谓转识成智,不仅仅是表面现象上的一种,而是生存的灵魂深处爆发革命。这一点通过熊十力对唯识学的借鉴把这个显现出来,这是一个深层的解释,做心性修养的功夫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不是一念,虽然本心显现是可以顿悟的,但是要改造你的阿赖耶识,改造你的内在的习气,那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其实有的时候用一个词叫习海,把需要改造的叫性海。

人的本性是无穷广大的有无限的创造力,但是人的这种习心习气习海也是像海洋一样,人心非常复杂。世界上我们说有的时候说,什么都可以理解,我们对自己内在心灵的理解,还刚刚才开始。有的时候静下来,好好想一想,你会觉得自己内在的念头连自己都感觉到很可怕,当然有的时候你会觉得很自豪,当然有的时候你会觉得很恶心,像萨特讲的,一旦把这块揭示出来的话,这一块是过去的儒学做的比较粗糙的,这是从深度上讲的。

另外从广度上讲,过去儒学家对心理现象的分类太简单,虽然朱熹讲格物致知,有的时候讲一些涵养有一点,但是还是比较简单。熊十力借鉴唯识学的关于心理现象的分析,他把唯识学关于习尽,唯识学叫心所有六类,熊十力也给它合并一下,合并成四类。

就是对于心理现象的分析,遍行数、别境数、染数、善数。

就是过去你要看宋明道学说,朱熹、王阳明对心理分析几乎很少谈,他们都是一些实践家,就说你去跟他学,他就教你怎么做,怎么想怎么说,心理分析我们知道现代人对这个有所了解,现代心理学里面有一些可以跟互相印证,熊十力把原来人家讲的六类改成了四类。

熊十力的特点就是胆子比较大,要不然他不会把自己的名字改成熊十力了,十力在佛学里面是佛的代名词,就是人力量太大,本事太大,学问太大叫十力,我们可不敢把自己改成名字,他把自己改成熊十力,他连唯识学讲的心所法他都给它分重改,人家是六类它改成四类,然后四类里面,把那些还来回调,觉得我这样改比较合适。

遍行数包括,触、作意、受、欲、想、思。

遍行和别境是一对,按熊十力的说法,遍行就是普遍性的,就是你的任何一个心理现象,不管你是看还是听,还是想,任何一种心理现象都会同时伴随触、作意、受、欲、想、思。

任何一种心理现象,比如我现在看你,六种全部都有,比如会有触,就是说互相引起。只要你产生心理现象发生了,你一定有作意在里面,你看到这些,想到这事情也会高兴,这个叫受,高兴了的感受有苦受,还有不乐不可的叫一种中间状态,那么,后面欲想思,想是意志行为,思是这个认识行为。

这些叫遍行数,任何一种心理现象都有,我们做心理分析的时候,我们自己做修养工夫的时候,你这些东西你考虑考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熊十力学唯识学讲我成佛,顿悟靠靠学习靠老师的教导,始终把作为第一位,就是本心本性的显现,最终在熊十力看来是他的自明...
    玩哲阅读 1,486评论 0 2
  • 心所法习气世界他会分好坏,比如说受想行识,这些东西感受,我们看到好的东西我,们有羡慕。反过来看到好多东西我要羡慕,...
    玩哲阅读 1,641评论 0 3
  • 每一个瞬间都是创造者的这种绝对自我的显现,小的时候看那种好多人在一块在外面放那种特别有意思,就觉得电影在屏幕上都是...
    玩哲阅读 1,494评论 0 2
  • 关于本体论的思路,探讨所以然者,永恒者、绝对者,熊十力还是那种思路,他还是传统形而上学,思考终极存在问题的思路,我...
    玩哲阅读 1,447评论 0 2
  • 我过去老想举个例子,就是大家的生活世界本身。我是喜欢太极图来,比如说可能最初的我们无知的人,现量状态的人,就生活当...
    玩哲阅读 1,851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