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爱古代那些美好的东西,私下里把自己比做老彭。”
对于老彭,有的说是殷贤大夫,有的说是老聃、彭祖的并称。这倒无所谓,最重要的是如何来看待“述而不作”。
我认为,孔子有些时候是述而不作,有些时候是又述又作。
所谓的述而不作,一定要看他在干什么。比如,孔子著《春秋》,这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当然要尊重史实述而不作。对于古代的优秀思想和文化,孔子也很客观对待,真实地喜欢,在引用举证时不夸大也不缩小,这也是述而不作。
但对于仁,能说孔子述而不作吗?如果他述而不作,哪来的仁,哪来的儒家思想呢?
越伟大的人,越自谦,这多么令人钦佩!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默默地学习,从来也不满足,教导别人也从不倦怠,除了这些我还有什么呢?”
这章的解读又很多。但避开其它,这里的精髓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还是子贡说得好,“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对每个人,与时俱进,终身学习,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都是必须的。而对于教育者,诲人不倦,则是必备品质。
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说:“不修养品德,不研讨学问,听到义却不追随,有错误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孔子是教育家,此处四忧,实际仅两个方面:德、智。后面“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具体展开,是从具体的言行举止上反映出来。“闻义不能徙”,还是品德修养不够,是忧德;“不善不能改”,虽与德有些关联,但更大的部分是属于智。有错误不能改正,除了其顽固不化之外,还有认知问题,以及改正能力不足等问题,这都与智也就是一个人的学识和智慧有关。
孔子所以有忧,一是其学生当时可能存在这些现象,二是很大可能当时社会普遍存在这些现象,三是告诫自己坚持修德炼智,永远成为大家的引领。
生活中,当我们不知道如何修德和学习知识时,怎么做呢?孔子具体地告诉了我们,那就是:徙善、改过。徙善,向义而行,不就是修养品德吗?改过,不断完善自己,不就能益智吗?
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孔子闲居在家,仪态舒展自如,神色和乐喜悦。
燕居,退朝而处,闲居。
这真是给我们上了一课,怪不得在那样的年代,历尽千辛万苦,孔子仍能活到七十二岁的高寿。孔子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从没有停止。但这也不能阻止他,该申申就申申,该夭夭就夭夭。
这就给我们以启示,既然自己从来都没有懈怠,为什么不在追求的时候积极一点,快乐一点呢?
我们常说,工作的时候工作,生活的时候生活。所以,当工作严重地影响生活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把工作和生活给分开呢?
把握以上两点,我们也足以燕居时,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吧。
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已经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此乃圣人之哀叹!
孔子对周公极其推崇,一生致力恢复周礼,周游列国十四年,最后仍以失败告终。在其晚年,随着自己的身体日渐衰落,他的信心也已动摇了。
梦,既是潜意识的流露,更是强烈意识的迸发。孔子频频梦见周公,那是他身强力壮,信心爆棚之时。而此处“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就是他年老体弱之时信心动摇的见证。
虽然没有成功,终其一生逐其一梦,亦何其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