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思维框架是一个公式,那就是,真正想做的事=喜欢的事×擅长的事×重要的事。
这里面的“乘以”,其实是取交集的意思。
我们可以把喜欢的事、擅长的事、重要的事想象成三个圆圈,把这三个圆圈凑在一起,它们中间重叠的那个交集,就是你真正想做的事。
曾经读了300多本心理学和有关自我剖析的书,但没有看到哪本书是全面地讲到了喜欢、擅长和重要这三大支柱的。
通常只是覆盖了其中的一个或两个,但这是不完整的。
这个思维框架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靠逻辑,而不是靠直觉,找到想做的事。
很多人会感觉,找到真正想做的事,要靠运气,或靠感觉。
其实这件事情是一项能够系统化、标准化的工程。
遵循这个公式进行筛选,几乎每个人都能找到一项甚至多项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如果我们更进一步看的话,这三根支柱其实分别代表的就是what、how和why。
首先喜欢的事就是你的热情所在,这对应的是what,也就是做什么。
然后擅长的事,代表你的才能所在,这决定了how,也就是怎么做。
接下来,重要的事,代表的是你的价值观所在,对应的就是why,为什么做。
而想清楚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我们真正想做的事也就呼之欲出了。
在探寻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的过程当中,发现了自己的热情所在,那就是,他想更深入地探索和理解人的内心世界。
然后,他的才能在于,他很擅长信息整合和传播,他经常在自己的博客上写文章,很受欢迎。
再接下来,他的价值观是,人应该追求自己热爱的生活,也应该对世界作出贡献。
就这样,他确定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那就是,用自己的博客,把自己在学习和探索中发现的那些关于人类内心的真相,传递给更多的人,帮更多的人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变得热爱生活。
喜欢的事×擅长的事×重要的事,这个取交集的公式,其实不仅仅适用于筛选你眼前许多条可能的人生路径,也可以用于,在求职或跳槽时筛选适合自己的公司。
我们可以把它们想象成三个过滤器。当我们面对多个选择犹豫不决时,可以问一问自己:
它能否发挥我的热情?
它能否发挥我的才能?
它是否符合我的价值观?
用这三个过滤器进行筛选之后,留下的答案就会变得显而易见。
而且,如果明确这三个问题的话,我们在面试中也能比别人更加思路清晰和坚定。
因为,在面试中,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其实通常都可以从这个公式里的三个角度来寻找答案。
比如:为什么选择这个行业?
其实对应的就是你的热情所在,也就是喜欢的事。
怎么在这份工作中取得成果?
对应的就是你的才能所在,也就是擅长的事。
为什么选择这家公司?
对应的就可以是你的价值观所在,也就是重要的事。
而把这三个问题组合起来,又能进一步变成一份思考深入的自我陈述。
所以,喜欢的事、擅长的事、重要的事这三大支柱,不仅能帮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也能帮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在求职或跳槽时更容易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