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老师在这方面可谓高手,他的课堂导入总是紧扣语文学习的方法指引。
他的《故乡》是这样导入的:“今天,我们学习《故乡》。我们的课叫学读课。什么叫学读课呢?就是学习阅读的方法,通过一课的学习,掌握一种方法。”
他的《马说》的导入则是:“这节课学习《马说》。《马说》的学习要求是四个字(大屏幕显示):诵读,积累。”
他教学《鹤群翔空》:“咱们今天上的是《鹤群翔空》。这是一篇很美的散文,也是一个含义深刻的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一种自读的方法——三句话自读法(大屏幕显示):
第一句话,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
第二句话,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子。
第三句话,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
精要、合理、巧妙的导入环节,应能激发学习欲望,明确学习目标,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从心理和知识上为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做准备,并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创造有利条件。
从本质上说,借助图片、声像的阅读是低幼水平的,导致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力的衰退和想象的空间逐渐逼仄。
在快餐化阅读、浅阅读大行其道,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造成一种诱导与干扰的背景下,语文教师更应该理性引导学生亲近、浸润语言文字,而不是过分地依赖文本以外的东西去催化和辅助阅读,也不能被文字以外炫目的包装所迷惑而乱了方寸。
有的老师过度表演,以“教案剧”的展演为主要手段,试图制造出一节课的“亮点”,重活动形式,忽视了语文味,就是画蛇添足,“为情境而创设情境”。
语文教学无非就是带着学生经由语言文字而抵达作者心灵、进入文本深处去体悟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张秋玲教授指出:“中小学生学习语文重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他人如何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与观点;二是学会用个性化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围绕这两个方面的其中一个进行设计,终极目的就是指向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和思维品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