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导入“三忌”
一 忌时间过长
一位老师教学《最后一课》,导入分为三部分内容:背景介绍(2分钟),作者简介(2分钟),小说文体简介(3分钟)。一节课才45分钟,导入就用时达7分钟之多。
老师浮光掠影地宣读这些空洞乏味的知识、概念,非但不能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还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消解了,错过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最佳时机,淡化了教学重点,教学时间分布头重脚轻。
导入过程一般不宜超过5分钟,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情绪情感被撩拨起来,就要抓住火候进入正题。
《孔乙己》的导入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板书课题、作者)鲁迅先生说过: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物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同学们读过《孔乙己》这篇文章后,有没有发现对孔乙己眼睛的描写?”
导入语的一个重要的作用是“情境创设”,“未成曲调先有情”,这当然是好事,也是很多老师追求的境界。
二 忌主题先行
阅读教学要基于学生阅读的原初体验,也就是未受教参、老师讲解干扰的前提下亲近文本的体会、感悟和疑惑,这才是教师设计教学的起点。
导入要让学生的思维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产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先入为主或思维定势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三 忌游离文本
教学《石榴》前:“提到石榴,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熟悉它的果实,但对它的其他部分则了解不多。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郭沫若先生,来全方位地认识石榴这种植物。”
教学《国宝大熊猫》时这样导入:“今天就让我们在作家叶永烈的引领下,去发现关于大熊猫的更多奥秘吧!”
听到类似的导入语,你会以为上的是生物课,而不是语文课。语文课不是认知了解“石榴”这种植物和“熊猫”这种动物,而是学习作者是“如何写”这一动植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