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想过,自己会在阳明心学的求索之路上走这么远。这段旅程里,我们始终向前,在孝道、亲子关系、夫妻相处与人际交往中汲取生活的智慧——看他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每天都在新的认知输入中有所收获。
清晨的时光总带着特别的意义:即便醒来后会稍作休憩,那短暂的“唤醒”也让后续的功课格外扎实。人这一生,似乎都在和认知博弈:当认知能跟上经历时,便有“云淡风轻”的从容;可更多时候,我们会因“无能为力”而感慨——看着他人困在苦难里,劝其通过学习破局却遭拒绝,才真正懂得“不吃学习的苦,就吃生活的苦”,这话在人生中场显得格外真切。
阳明先生说“在世上磨,在笔上练”,正是提醒我们要在生活中打磨认知。就像“当局者迷”时,若能常听故事、多读好书,听名家智者剖析事理,便会多一份理性——毕竟身边人的意见可能囿于立场,而典籍与智者的分享,总能带我们跳出局限,从更完整的视角看待问题。如今学习阳明心学,也从最初研读经典,变成听资深学习者分享实践故事,那些从心学中获得的力量,终于在生活里有了具象的模样。
为人父母后,对“认知改变”的体会更深刻。曾看着孩子不愿学习、沟通不畅,急得想打骂,满心焦虑;直到系统学习家庭教育、亲子关系与青春期知识,才明白孩子的“问题”本是成长常态,是自己困在“以过去的自己衡量孩子”的怪圈里。原来学习不仅能帮我们走出执念,既是“拯救”当年的自己,也是善待当下的孩子。
想想孩子的成长、父母的期盼,再看看人生仍有的大把时光,人到中年,怎能停下脚步?王阳明、孔孟等先贤之所以流芳千古,正因他们在有限生命里凝结智慧,著书立说,只为让后人少走弯路。可同样的知识,有人能学深悟透,有人却一无所获,恰如人生的答卷,分数高低全在自己的“用心”。人生本就是一场持续向前的旅程,若停滞不前、拒绝学习,困住我们的从来不是外界的苦难,而是头脑中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