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试教育中,只有考试分数是硬指标,而考试分数主要是由教学决定的,所以不管你在宣传上如何强调 “育人”,教师的实际工作重点还是“育分”,或者说“培养能拿分的人(而不是全面发展的人)”。——王晓春《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前言P005
爱因斯坦曾说过:“你离开学校后忘记了学到的一切,最后剩下的就是教育。”师傅也曾问过我这样的问题,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愣了一下,我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我好像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那时只是简单的认为教师的工作不就是把书本的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迁移,会做一篇变成会做一类的题型?后来我自己也反问过自己,学生离开学校之后,我希望自己能留给学生的是什么东西?在我的世界观里,我觉得人活在这里一世是非常短暂的,应该是享受世界的酸甜苦辣才不枉白来这世上一遭。但还是希望享受甜的更多一些。️️
师傅说,她想要留给学生追求幸福的能力。想要甜多一点那就要学会追求幸福。怎样才能有追求幸福的能力呢?其实我自己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追求幸福的能力。我自己有这种追求幸福的能力吗?我能教给学生追求幸福的能力吗?已经毕业快5年了,课本学的知识没有用到的都已经慢慢遗忘了。我的母校有教给我追求幸福的能力了吗?
“幸福”二字在字典的意思是,快乐、美满、甜蜜。那我觉得自己就是幸福的,做自己喜欢的事,给自己带来快乐。追求幸福能力等于学习成绩好吗?在我以前的观念里面学习成绩优秀=可以考上一个好大学=有一份较好的工作(这样就可以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干农活)=幸福。学习成绩好读书出来后工作的选择性会更多一点!
学习成绩好真的就等于幸福了吗?学习成绩不好就不幸福了吗?当然都不是!但是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竞争不断激烈,现在不单要求学习成绩好,还要有其他的优点才可以。小学的知识难度相对较低,在小学阶段只要稍微用点心都成绩都不会太差。在读书时期的这点学习之苦都吃不下,那以后生活那得多苦?
在平时讲课的时候觉得孩子们蒙蒙的,一到期末考试就会进行查漏补缺,强迫孩子去学习、去记忆。感觉一学期的知识学生能在复习的2周里全都可以暂且塞下去,这就是学生临时抱佛脚的“厉害功”。“育分”or“育人”?一学期的学习,期末来个测试希望通过分数高点来证明这学期知识的没有白学,这样的分数是看得见的!而“育人”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呢?学生的习得比较难评判。
“育人”“育分”都不是割裂的。平时工作的重心是“育人”多一点还是“育分”多一点呢?毫无疑问“育分”!就算是“育人”好像也是为了分数的提高!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的老师。看了书发现自己的很多做法、很多想法都是待商榷的,有点失落,又有点庆幸发现还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