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玄出品,《论语》解读。
本章继续品读论语第五篇“公冶长篇”,充满故事情节的一篇。
在上章学习了“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子贡认为孔子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到和学习,但他谈论的人性与天道是不容易看到和感悟的。
知识归知识、道理归道理,知识是可以靠书本字面来学习到的,就如诗、书、礼、乐等典籍,都是有形可以看到的,而知识的本质道理是需要用知识结合生活中的经历、实践而得出来的,无法用言语可以表达得到有感同身受的境界。
如果自己没有去经历过,不管别人怎么说自己也无法真正理解的。
就如子路的认知态度,子路听到一些新知识,当自己还没开始做到的时候,他就不想再听了,先做到再说。
现在的人总是喜欢追求数量的表面现象,却不愿意真正去扎实做好本质的东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基础不牢固,房子建再高、名声吹再响亮也支撑不了多久。
接下来又是子贡提问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文”是他的谥号。
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是‘文’?”
孔子说:“他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文”这个字,普通人是很难得的,只有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才可得“文”,如周文王。古书上说,经天纬地曰文,就是一个大丈夫能做到经天纬地,才能授予他为“文”。
所以当孔文子死后被称为“文”,子贡就跑来问孔子,说他为什么能称文呢。
孔子就说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就是品德修养到位。敏而好学就是勤勉发奋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向知识见闻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并且不以这样做为耻辱。
孔子认为“不耻下问”是求学必备的美德,他自己也一直恪守这一原则,所以这一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我们读书的时候经常就能听到这两句话,就是出自论语这里。
对一般人来说,敏而好学似乎还比较容易做到一些,而做到不耻下问就比较难了。因为敏而好学,只要聪明点再加上刻苦勤奋就行了;而不耻下问则是要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这不仅仅是个好不好学的问题了,而且还牵涉到了自尊心、虚荣心的问题。
生物的本性就是不屈服于弱者,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傲慢,如果自己地位低下,能力微弱,向地位尊贵、见多识广的人请教似乎理所应当,并不感到羞耻,反而会显得自己很上进。
然而,一旦反过来,如果我们自己地位尊贵、能力很强,让我们求教于地位不如我们的人,我们就会觉得没有面子,羞于开口。所以,尽管我们常常将“不耻下问”挂在嘴边,但要真正实行起来,还是有些困难。
所以有时候毁灭自己的不是无知,而是傲慢。
下面这段,孔子夸人了。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产:公孙侨,是郑国大夫。
孔子称赞子产说:“他有四个方面符合君子的标准:他自己言行谨重,侍奉君主恭敬,对待百姓有恩惠,征募使用百姓公正合理。”
子产是著名的政治家,郑国的贤宰相。在郑简公、郑定公之时执政22年。他执政期间,正是晋国和楚国战乱不息的时候,郑国正处在这两个大国之间。子产既能不低声下气,也不妄自尊大,使郑国得到了尊敬和安全。他确实是中国古代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所以,孔子对子产的评价很高,认为治国安邦的政治家就应该具有子产的这四种道德。这四种道德就是:严于律己;忠于君主;以恩惠教养人民;以道义役使百姓。
正因为子产做到了这四方面,郑国在当时才能自立于强国之间而兴盛起来,使他自己保持相位22年而得到人民的爱戴拥护,同僚的仰慕支持,国君的信任重用。
君子执政,社稷有福,君主有福,百姓也有福。君子从政把君子作风运用到政治上,那么国家就会繁荣昌盛,百姓就会安居乐业。所以子产获得如此高的荣誉,少不了他的君子风范。
福利一:
来简村,怎么少得了会员呢?大熊邀请你开会员啦,满满福利等你领,千万权重为你助力文章。
详情请点击☞简书合伙人大熊之影叫你领取福利啦!
福利二:
有奖征文,做青春勇士。大熊之影带领小伙伴们给广大文友发福利啦,快来为自己的青春歌颂一篇。
详情请点击☞【岁月拾遗】专题第一季征文: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