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
阿源找来《传习录》,看了一下目录,很快翻到了卷中五《知行合一》一章。
《传习录》指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
意思就是说知即是行,行即是知,不可分离。
阿源心想:如果用跑步这件事来说。当脑中想起“跑步”时,这应该是“知”,如果这时“念头”是犹豫的,那就是“行”,而且是知行不合一;但是如果此时“念头”是快乐的,那就是知行合一。
这与五悟师父说的“随心而行”有同工异曲之处。
跑步在阿源为了身体的健康而坚持去做的一件事,这应该是符合本心的一种行为,但为什么阿源觉得跑步是痛苦的呢?要苦苦去坚持呢?
用王阳明的哲学来说,那是知行不合一。
用五悟师父的话来说,没有做到随心而行。
正确的开启方式是一想到跑步,就产生愉悦的感觉,这就是随心而行。
于是阿源又去读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特别是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学,让他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了“随心而行”的意义。
阿源把这个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跑步的好习惯中,发现很是顺利。
阿源爱跑步,每个星期都要至少跑三次,喜欢在不同的地方跑步,只要他一想起跑步,心里就莫名地开心,一想到要跑步,心情就莫名地激动。
阿源的一开始跑步目标就是一个月至少跑一次十公里,总跑量六十公里。
但现在写下这文字的时候,他已经能跑八分配的半马了。
跑步已成为阿源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跑步的成功的经验让阿源有了一些心得,就萌生了把它写出来的想法。
写作,阿源以前在老师的鼓励下,写过一些现代诗,其中有一首还登上了市级的报纸,后来工作了,还有一篇论文获过市级的优秀奖。
但阿源的其他的写作经验真的不多。因此,写作对阿源来说,不是一件易事。
这时“随心而行”的想法又一次占据了阿源的心。
那就“随心而行”培养一个写作的好习惯吧。
说干就干。但是要写作,就得先给文字找一个平台安家。
阿源看了几个平台后,觉得简书还不错。
简书小众、亲民、人性化的。她简单、优雅,给作者很大的自由创作空间。
在简书里,无论是一部长篇大作,或是一个精短文章,甚至是一个日记、几张照片,她都乐意承载。
阿源看中的不但是上述的原因,还有日更制度以及持钻的点赞互动奖励方案。
于是,阿源开始在简书里写作。
先是根据写关于跑步的心得体会《自我成长公式》,再就是开始学优秀的作者写短篇小说。
这些短篇小说有一些还上了榜,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简贝奖励。
就这样,阿源在写作上找到了快乐。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