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
这里用鲜明的艺术形象和热烈的感情,表现出作者对于田园生活的无限的喜悦。作者为什么这样喜爱农村呢?因为他把农村生活看成是和恶浊的“樊笼”般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自然”境界。有人把这种诗看成是渊明美化农村的作品,以为它把农村生活写得太恬美可爱了,不合当时农村的萧条破落和广大农民的忧愁痛苦的实际情况。其实这种看法也不是客观的。渊明这些诗写的是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农民的生活。他的诗中,有描写自己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逸生活的一面。但他不是为歌颂闲逸而歌颂闲逸,而是为反对再出市朝而歌颂村居的闲逸自得的,他用含喜的语言,写出自己难与势利之徒“言辨”的“真意”。不能断章取义,孤立地摘出一两句话来指责他。
“种豆南山下”是写劳动(并且是诗人自己的劳动),“少无适俗韵”一诗,写农村的榆柳荫后,桃李罗前,傍晚时鸡鸣犬吠,炊烟四起,也没有什么装点富庶、粉饰太平的地方。诗人对这种朴素自然的环境,感到那么热爱,正是他贯注了自己的生活理想的缘故,诗人是把农村生活看成是唯一可以保全纯洁性格的真正的人的生活。他把自己的理想和他在农村中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抒写,所以感情才会表现得那样热烈,境界才会表现得那样美好。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觞远见侯,疑我与时乖”“褴褛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汨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纡辔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
长公曾一仕,壮节忽失时;杜门不复出,终与世相辞。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一(同上)
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同上)
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有会而作》
这表现作者隐居躬耕的态度的坚决。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移居》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戍岁九月于西田获早稻》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同上)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饮酒》
这表现作者的劳动生活和他与农民感情的深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处在“门阀制度”森严、士大夫极端轻视劳动人民的时代,在《杂诗》中对共“斗酒”的“比邻”,喊出“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的话来,不能不说他思想的转变。(他任彭泽令时,一送一“力”给其子,也附书云:“此亦人子也,一可善遇之。”见萧统《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