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屋住的两个小丫头,一个七岁半,一个八岁多,相处良好。
这天,八岁多的小姑娘B有些不舒服,七岁半的小丫头A第一时间选择告诉导师,然后导师及时找了博士,对症调理,很快缓解。
但之后,导师的关注点对B小姑娘有所倾斜,因为生病,似乎对她有些格外关照,还要定期带着A去博士那儿复诊。
一切似乎也没什么异常。但是变化却在悄悄发生着。
导师渐渐发现,只要导师一去照顾A,小一点的B小丫头,便会出现状况。要么说是肚子疼,要么说是胃不舒服,要么说自己头疼。反正各种不舒服。缠得导师脱不开身。
组里两个最小的孩子,同时出现这样那样的不适应,导师被各种状况折腾的疲惫不堪,愁眉紧皱前来询问对策。
听完这位导师的叙述,透过现象看本质,初步诊断为:
B孩子在导师这里争夺爱。
为什么争夺?因为缺少。
因为缺,所以争。当她看到导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斜于生病的A女孩儿时,她瞬间有一种被忽略的感觉,她也渴望导师这样对自己。于是她本能地通过各种不舒服的理由,来向导师传递信号:我也不舒服,也请导师多照顾我一下吧。我也需要。以此寻求关注。在孩子的世界,这很正常。
其实,孩子的世界没那么复杂。任何一种行为的背后,一定有她最原始的动机。导师要善于通过孩子的行为,来觉察她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看清真相,然后就会少些困惑,多些智慧。
应对策略:缺什么,给什么。随时随地关注到她,即时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其实,来特训营做导师助教,是升级版的家长导师。导师既要做到关注个体,更要做到统观全局。这期间,如果没有相关经验,一不小心,就容易因为关注一棵树,而忽略了整片森林。
回到案例。
对于七岁半的小女孩儿,室友生病,她及时汇报导师,导师第一时间对她的这种行为表达欣赏和赞美,并表达感谢:“你咋这么有心呢,宝贝!你看你这么小,却这么细心,还特别会处理问题,看到你**姐姐不舒服,就赶紧来给导师说,你**姐姐多亏有你跟她在一起!”
语言表达的同时,肢体语言跟上。可以亲昵的摸摸她的头,弯腰摸摸她的小脸儿,表达对孩子的喜欢和赞赏。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用院长教的多子女家庭养育孩子的方法,去随时随地关注孩子,给到孩子即时的心理需求的满足。这样,就会避免孩子在导师这里争夺爱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