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论断为基层乡镇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当下,乡镇作为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更需以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为抓手,统筹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以教育筑基,激活乡村人才“蓄水池”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培育新型农民的根本途径。当前,部分乡镇仍存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等问题。例如,某农业大镇虽种植特色水果,但因缺乏电商运营人才,农产品滞销严重。破解此类困境,需从两方面发力:一是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通过“县管校聘”改革提升乡村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扎根基层;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院校与乡镇企业共建“田间课堂”,开设农产品直播、智慧农业等特色课程,让农民“学中干、干中学”。某镇通过与高校合作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三年内培养电商人才500余人,带动农产品线上销售额增长300%,印证了教育赋能的实效。
以科技驱动,打造乡村产业“新引擎”
科技创新是破解“三农”难题的关键。当前,部分乡镇面临农业技术推广难、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挑战。例如,某粮食主产区因缺乏智能灌溉系统,亩均用水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对此,需构建“科研机构+企业+农户”协同创新模式:一方面,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乡镇共建实验室,开展良种选育、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攻关;另一方面,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农业专家驻村指导,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某镇引进智能温室技术后,蔬菜产量提升40%,农药使用量减少60%,彰显了科技兴农的潜力。
以人才赋能,构建乡村发展“生态圈”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当前,部分乡镇存在“引才难、留才难”现象,根源在于配套政策不完善、发展空间受限。破解之道在于“筑巢引凤”与“固巢留凤”并重:一是实施“乡贤回归工程”,通过税收减免、创业补贴等政策吸引在外人才返乡创业;二是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子女教育等“一站式”服务;三是完善基层人才评价机制,将农业技术推广、乡村治理成效纳入职称评定体系。某镇通过设立“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三年内吸引返乡创业人才200余人,带动集体经济收入增长5倍,验证了人才振兴的乘数效应。
以系统思维,绘就乡村振兴“全景图”
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相辅相成,需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乡镇应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在生态资源丰富地区,可发展“教育+研学旅游”“科技+生态农业”模式;在工业基础薄弱地区,可聚焦“人才+特色手工艺”,打造非遗传承品牌。同时,需强化数字赋能,通过建设“智慧乡镇”平台,整合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实现供需精准对接。
“农,天下之大本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乡镇需以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为突破口,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