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中,纳塔莉的这篇《无写作》,很有启发。在写作里,做到“无”写作,这是真正进入写作的一种最佳状态。
我们平时听到有人说“无”字,好像马上觉得他是在说“什么都没有”。“无”真是什么都没有吗?
不是!“无”就像佛法里说的“空”。它不是什么都不存在,因为太多的宇宙存在,是我们肉眼并不可见到的。
“无”,不是代指什么都没有。在这里,“无”它表达的是人的一种状态。
作为人,通常的习惯就是伸手去抓取有形的东西。只有抓在手里,认为这才是自己的,才会感觉到所谓的安全感。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为了抓住一份利益,抓住一个人的心,争得头破血流,满心疮痍。“抓取”,实在让人——太辛苦了!
你有没有感受过,自然界里,那些天地造物的美?
比如,站在一条河流面前,那缓缓的细水流动,是否让你感觉到宁静的美;站在一棵大树面前,那苍劲挺拔的样姿,是否让你感觉到力量的美。
一切大自然,即是天地造物,也是天地“无为”而为之。万事万物回归到自然、自由、流动的状态,这就是生命鲜活的美感。
写作亦然。在有形的写作里,让我们自己的写作状态,进入到“无为”的心灵中创造思想。
我看小说的时候,常常会想到那些写小说的作者。
一部小说里设置有多个人物,而每个人物其实有都他们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性格。我觉得小说写得精彩与否,事实上并非是作者写出的故事了得。
哪怕再了得的故事,也脱离不掉爱恨情仇的老轨迹。
小说,实际上是通过故事和情节,真正要彰显的却是各个人物的形象、气质以及性格等。因此,小说和故事的精彩,其实在于作者刻画出的人物有多少鲜活生动。
那么,作者如何做到?我觉得就是纳塔莉说的“无写作”。就是那个“无”,让我们在写作中学会“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尽管,作者在写小说的时候,从心理学上讲,作者写出来的这些人物,也是他自己。
比如说,他写某个人物如何如何。首先,作者的感受、体会以及从某个人物身上体验到的某种经验,初时也只能说,是作者自己的,并不是某个人物自身的。
如果某个人物真实存在,他真的与作者同心同感同气同声吗?也许,未必!
那些写得很经典,很精彩的小说和故事,我觉得作者在写故事表现人物时,他是放开“自我”,在“无我”的状态下,与人物合二为一。仿佛间,人物的命运,就是作者的命运。
由此,我体会到写小说故事,不在于文笔文采是否过人出众。当然,有文笔有文采,可以为小说锦上添花。是好事。
但写小说更重要的是,除了对人物有敏感度,能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体验。更关键的是作者一定要放掉想要附加给人物的那些部分。
而是老老实实地选择根据小说故事情节里真实的发展,作者允许自己从初时体会到的那个人物的特质,让这个“特质”紧跟着具体的故事、情节的发生,自由地往更深的地方走向。
换句话说,作者需要放掉对人物的任何一点自我意识的操控。
控制和操控里,只有僵化,没有鲜活。
写作里,做到“无我”状态,很多时候确实不容易。但我们还是要有这个觉知,不断地朝着这个“无”的方向走。
觉察,放下,再觉察,再放下。直到纯化到那个“无”的状态,“无写作”的状态。
摘抄本书语句:
1、心灵的本质——创造思想。心灵创造思想,不受我们控制,与我们的思考无关。
2、写作是一个裂缝,从这里你可以钻进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进入你的心灵旷野。
3、写作练习是任何其他写作的先决条件。并且写作练习是独立的,你可以从写作练习直接转到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
4、我们写的每个词背后都是无词。正因为无词状态的存在,才给了我们空间写词。
5、我们练习写感情、写感知时,我们也触碰到了那个没有感情、没有感知、没有你、也没有人写作的所在。
6、换句话说,你消失了,你与你的语句合二为一,不再分离,而当你放下笔,那个写作的你就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