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经过学习后才知道的,是次等;遇到困惑疑难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了;遇到困惑疑难仍不去学习的,这种老百姓就是下等的了。”
如果劝人读书,就用这句话来劝慰吧。
人分四类:
(圣人)生而知之者为上:在孔子看来,尧舜商汤这样的人,这是属于生下来就知道的,圣人就是生而知之。孔子说到老子的时候,说:其尤龙邪。孔子与老子接触后,感觉老子是龙,别的动物可以有方法捕捉,但是龙这个东西,没有办法去捕捉它的踪影。就说说老子的境界特别的高。
(君子)学而知之者次:次一等的人,就是学习得到的,爱学习,遇到了问题想请教。孔子可能会把自己列到这一类里面。孔子曾经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未有好学如丘者。意思就是说,一个只有十家人的小村子,一定都有比我忠信的人,但是没有像我这样好学的人。孔子自己都不能解释自己为什么能这么好学,但是,孔子认为自己是个好学的人。
(士)困而学之又次之:再次一等的人,就是遇到了困难,遇到了挫折,他懂得通过学习来解决问题,这种人,又其次也,这种人可以称作士。遇到了困难,懂得找出路,也是很值得夸赞的了。塔勒布在《黑天鹅》里面讲,如果一个人还能够有读书这个行为,就代表着他有着最起码的谦虚。他最起码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事儿士他不会的。
困而不学为最次之:生活已经很困苦了,已经有那么多的烦恼了,生活生不如死,没有意思,但是还不学习,这种人孔子认为是最下等的人,没办法帮他。
孔子还说过一句话: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跟这个是有呼应关系的,上智慧,就是生而知之这群人,和下愚,困而不学的这些人,这两种人没办法改变。
上知无法改变,是因为已经没有再上升的空间了,已经达到最高境界了。下愚之人,是不听,苦口婆心劝说,也不听。
《知识大迁移》中提到的“达克效应”,就是说:也是无知的人,越不觉得自己无知。所以他陷入到了这个无知的陷阱当中了。导致他永远不会改变。
所以,真正能够改变的是中间,大部分的普通人。我们不要把自己当作圣人,也不要把自己当作愚人,不要让自己永远都固守不变,努力得通过学习,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这就是孔子把人分成这四种为学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