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AI的回答,也是SRE标准里的要求。
架构评审通常发生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的以下时间节点:
早期阶段:在项目启动初期或初步设计阶段,架构评审用来评估和决定整体的技术方向、高层架构设计和关键技术选型。
中期阶段:在详细设计阶段,进行架构迭代评审,以确保随着设计的细化,架构仍能满足功能性、性能、安全性、可扩展性等非功能性需求。
后期阶段:在开发过程中,根据需要定期进行架构评审,以检查已实现架构是否偏离原定设计,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是否得到及时解决。
上线前:在系统即将部署或发布前,进行全面的架构验收评审,确认最终的架构设计和实现满足所有业务和技术要求。
架构评审原则:
完整性:评审应覆盖架构的所有关键方面,包括系统组件之间的交互、数据流、接口设计、安全性、可用性、可扩展性等。
透明度:评审过程应公开透明,鼓励多方参与,包括开发团队、项目经理、领域专家和利益相关者。
客观性:评审应基于既定的标准、最佳实践和行业规范,而不是个人主观意见。
持续性:架构评审应贯穿整个项目周期,形成迭代和演进的过程。
前瞻性:评审不仅要关注当前需求的满足,还要考虑未来变化的可能性,确保架构有足够的灵活性适应变化。
架构评审委员会构成原则:
多元专业知识:评审委员会应由具备丰富经验的架构师、开发人员、测试人员、产品经理、运维人员和可能的话还包括安全专家组成,确保评审的专业性和全面性。
独立性:成员应独立于被评审项目之外,确保公正无偏见。
同行评审:委员会成员应具备相应领域的高级职称或专业技术背景,能够对同等级别的工作成果进行权威评估。
备案原则:在某些情况下,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应事先被认可并录入专门的评审员库,未入库人员不能担任评审员角色。
IT上线准入评审
IT上线准入评审(通常称为“上线评审”、“Go/No-Go Meeting”或“发布评审”)发生在软件开发周期的临近上线阶段,即在产品或系统准备部署到生产环境之前。此时,项目团队、IT运维团队、业务代表等相关各方会共同参与评审,决定项目是否已经准备好按计划上线。具体来说,这个时间节点通常是在完成了系统开发、集成测试、性能测试、用户验收测试(UAT)、安全测试等关键环节之后,但在实际部署和切换到生产环境之前。
上线准入评审的重点主要包括:
功能完备性:确认所有的业务功能是否都已经开发完毕并通过了相应的测试,达到预定的规格要求。
产品质量:检查缺陷修复情况,剩余的严重性和关键性缺陷是否已经降到可接受水平。
性能指标:验证系统是否满足性能需求,如响应时间、并发用户承载能力、资源占用率等。
安全合规:确保系统符合企业信息安全政策和法规要求,所有安全相关的隐患已排除。
运维准备:审查运维手册、应急预案、监控和报警机制、备份恢复策略等是否完备,运维团队是否做好接管准备。
业务连续性:评估上线后对现有业务的影响,包括数据迁移、切换计划、业务培训等方面是否到位。
客户满意度:确认用户验收的结果,特别是关键用户的反馈和建议是否已充分采纳。
相比之下,架构评审的重点在于:
设计合理性:评价系统架构设计是否符合业务需求、技术战略和长期目标,包括模块划分、组件间交互、数据流、扩展性、可维护性等。
技术可行性:检验技术选择和解决方案是否稳健、成熟,能否支持预期的业务规模和性能需求。
风险评估:识别并量化架构层面的风险,包括技术债务、单点故障、新技术引入带来的不确定性等。
标准化与合规:确保架构设计遵循企业内部和行业标准,符合安全、隐私和法规要求。
综上所述,上线准入评审更侧重于项目实施的最后阶段,关注的是实际交付物的整体质量、部署准备情况以及对业务运营的影响,而架构评审则聚焦于项目前期的设计阶段,目的是确保架构的合理性、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