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静心打卡D5/R92(每轮7天·第92轮第5天/总第639天),今日动态静心+无边无际静心打卡完成✅,暨简书码文打卡D1298天。➡️
稻盛和夫《心:稻盛和夫一生的嘱托》诵读及相关书籍《心法:稻盛和夫的哲学》摘记心语(续)——
释迦牟尼倡导“持戒”——遵守戒律。
守戒就是“不可做的事不做”,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什么是“不可做的事”,什么是“可以做的事”,两者如果分辨不清的话,“持戒”就无法实行。而这是非教不可的东西。
因此,佛教用“如果做坏事,死后会下地狱”这样的方便法门教育众生。人们在恐惧之余,就会产生拼命守戒的想法。然而,现在的教育却对蒙昧未开、什么也不懂的小孩去强调启发性和自主性,而对“什么是该做的好事”、“什么是不能做的坏事”这种关键的戒律却不讲不教。
还有教师说:“孩子纯真,不教也知善恶。”但是,在我看来,绝非如此,小孩不懂克制本能,他们类似充满“我执”的动物。
在远古时代那种严酷的自然条件下生存,大自然会通过生活教育人们“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同时,不能遵守这种规则的人会被无情地淘汰。但是,在生活富裕的现代社会,大自然的教育就不奏效。
正因为如此,就必须通过教育,明确而切实地教会孩子们分辨“作为人该做的好事和不该做的坏事”
我是水沐,稻盛和夫先生所推崇佛家的六菠萝蜜修行法,【持戒】考验的是一个人因为自律去获得自由的能力。
自律来自我们内在的目标设定,包括我们想做什么,希望成为怎样的人,甚至我们要认领怎么样的使命。
有所为有所不为,这种自束于心的作法,落实到行为层面,相对简单的解法是通过【养成习惯化难为易】,只是一关翻过,更有关关,长期主义的视角下,如果长续地坚持一件事,不负热爱,进而如何抵住诱惑,回归原初的心念,反而成为关键。
由此,也忽然理解为什么为了了却纷扰,凡世嘈杂,那些渴望修行的会选择出家。关于【静生定,定生慧,慧至从容】的种种——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礼记·大学》
回到本篇中的【持戒】,从【布施-持戒】出发源始,经过【忍辱-精进-禅定】,才到最终的般若【智慧】境界。
小孩不懂克制本能,他们类似充满“我执”的动物。——稻盛和夫
稻盛和夫一语中的地点明了小孩子的状态,即从人格导层面,我们称为【本我】的一面,也因此如果可能,就让孩子是孩子,不断启发和教育不可做/可做事项即可,而不必让短暂的童年时光尽逝,留世人心中遗憾,令不曾享有的童年,一不小心铸成成年人心中一生的渴望,一世嗟叹。
孩子一旦“作”够了,一如均值回归一样,自会摇摆往复,希望找寻自己生命专属的意义。由此我们便知:转机到了。
即使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亦复如何,同意、相信和行动就够了——
一个沉重的命运常常比一个轻松的命运更为不凡。就是这样,当同意自己的命运,并采取行动,有着特殊命运(的人)便会看到自己背后那份特殊的カ量。——海灵格《洞见孩子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