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1.1【原文】子⑴曰:“学⑵而时⑶习⑷之⑸,不亦⑹悦⑺乎⑻?有朋⑼自⑽远方⑾来,不亦乐⑿乎?人不知⒀而不愠⒁,不亦君子⒂乎?”
【注释】⑴子:周朝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子是“子爵”,引申为:值得尊敬的圣贤。这里专指孔子。《论语》中,称子的还有四人,即有子、曾子,闵子、冉子,疑其门生参与了《论语》编写。⑵学:《说文解字》及《白虎通辟雍篇》都解释为“觉悟”。现代人以求科学知识为学,古代人以悟道成道为学。《论语》开篇的第一个字是“学”,后面隐藏着“道”。⑶时:适时。《学记》云“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所以学习要选择时机。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解为“时常”,显然不妥。“时习之”强调的是时效性,有及时,适时的意味。⑷习:《说文解字》解释为“雏鹰数飞也”。引申为:身体力行,反复实践,直到养成习惯。⑸之:就是“道”,是觉悟的道理、真理。⑹亦:也。⑺悦:内心愉悦。⑻乎:语气词,吗。⑼朋:包咸曰:同门曰朋。⑽自:从。⑾方:四方。⑿乐:由衷散发出来的高兴。⒀知:可解释为“知学”或“知我”,这里指“知我”。⒁愠:怒。⒂君子:与“王子、公子、公孙、王孙”相类,本义为“邦君的子女”,引申为“位高者”、“德高者”,这里指的是“圣贤”。《论语补疏》:我所知而人不知,因而愠之,矜也;人所知而我不知,因而愠之,忌也。君子不矜则不忌,可知其心休休,所以为君子也。
【翻译】孔子说:“发自内心地学习人伦道理(主动完成社会化),适时在实践中印证,难道不令人心生喜悦吗?有同道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值得由衷庆幸吗?(即使横亘八荒,纵贯一生)不被人理解,也不生气,这难道不是君子吗?”
【发明】《论语》开门见山,直奔圣贤境界。告诉我们如下道理:(1)主动学习人伦道理,并予以实践,是追求人生真谛的必由之路。这就是所谓的知行合一。做到这一点,已经超越常人太多,几乎不被人理解了。(2)追求人生真谛的过程是快乐的,也是孤独的。(3)坚持不懈地觉悟并实践真理,就可以成为圣贤。(4)圣贤无愠,不被外境所动。(5)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能够共建共享。孔子的仁学,就是讲“人之所以为人”的学问。在孔子看来,仁者就是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西方的所谓自主主义、新自主主义、丛林法则、零和游戏,都是泯灭人性,张扬兽性的。自古以来就有华夷之辩,中华文明讲的是互利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夷狄信的是弱肉强食、零和游戏。
1.2【原文】有子⑴曰:“其为人也孝悌⑵,而好犯上者,鲜⑶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⑷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⑸之本与⑹?”
【注释】⑴有子:姓有,名若,字子有,鲁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因他品学兼优,且状似孔子,孔子死后,曾一度被孔门弟子推举为师。这里被尊称为“有子”,可能是因为他的学生参与编撰《论语》。⑵孝悌:程树德《论语集释》云: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⑶鲜:稀少。⑷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的倒装形式。⑸仁:与“人”通用。⑹与:同“欤”,语气词。
【翻译】有子说:“孝敬父母团结兄弟的人,却喜欢挑战领导的,基本没有;不喜欢挑战领导,却喜欢作乱的人,也不存在。领导者要抓住做人的根本点(感恩),有了根本(感恩),道就像树苗一样会成长起来。孝悌是做人(感恩)的根本,是人的社会化的第一步,是人道的出发点。”
【发明】《论语》开篇,第一句先谈“做圣贤”的道理,第二句就谈“做人”的根本。动物老了,只能在残酷的生存斗争中自生自灭;人老了,却能得到下一代的照顾。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懂得孝敬父母。孝敬父母的本质,就是有感恩之心。有了感恩之心,才有孝悌的行为。孝悌是人完成社会化的第一步。没有孝悌,人类社会就会禽兽化、妖魔化。《吕氏春秋》云: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管子·戒篇》云:孝悌者,仁之祖也。
1.3【原文】子曰:“巧⑴言令⑵色⑶,鲜矣仁⑷!”
【注释】⑴巧:好。⑵令:善。⑶色:态度、表情。⑷仁:仁者,有时指“人”。
【翻译】孔子说:“好其言语,善其表情(的戏精),基本上不是仁者。”
【发明】儒家讲究知行合一、表里如一。凡注重表演的,都“内外两张皮”。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当然就不是仁者,也就不是人了。
1.4【原文】曾子⑴曰:“吾日三⑵省⑶吾身:为人谋而不忠⑷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⑸乎?传⑹不习⑺乎?”
【注释】⑴曾子: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山东枣庄)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曾子是孔伋的老师,著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⑵三:多次。⑶省:反思。⑷忠:中+心,把心摆正、客观公正的意思。⑸信:人+言,说到做到的意思。⑹传:传授的道理。⑺习:指在实践中印证。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一是为人谋事,是否客观公正。二是交往朋友,是否诚信实在。三是给大家讲的道理,自己都做到了吗?”
【发明】反省工夫是曾氏一门的传世之宝。直到晚清曾国藩,仍以此术取得巨大成功。智商(背不下书)、情商(曾经自杀过)都不高的曾国藩,最终获得“文正”的最高谥号,关键在于,他理想和奋斗目标都十分明确,而且每天坚持多次反省,不断校正自己的言行,几十年瞄准一个目标前行。如果能够锚定一个远大理想,每日三省吾身,普通人也能够成功——是否能建功立业就不好说了,反正能够提升修养成为圣贤。
1.5【原文】子曰:“道⑴千乘之国⑵,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注释】⑴道:通“导”,谓政教也,治也。⑵国:通“郭”,即古代的城郭。千乘之国,是指能够养活千乘的大城。泛指大国。
【翻译】孔子说:“治理千乘大国,一要心存敬畏,认真对待政务,说到做到,这样才能有公信力,让百姓觉得可信。二要节制欲望,厉行节约,爱护百姓,让老百姓有认同感,觉得可亲。三要有智慧,根据农时搞好统筹,在合适的时间、地点、事务上,使用民力。这样,才能让百姓把公共事业做好,觉得可行。”
【发明】统治者要让百姓感到“可信、可亲、可行”。具体说来就是要抓好政务,爱护百姓,注意农时,这是治理之术。
1.6【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⑴,谨而信⑵,泛⑶爱⑷众而亲仁⑸,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⑹。”
【注释】⑴悌:心+弟,有谦恭之意,甘心排在后面。这样,才能团结兄弟姐妹。⑵程树德《论语集释》云:谨者,行有常也。信者,言有实也。⑶泛:广。⑷爱:《说文解字》云:心的付出与接受为“爱”。“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发出者的行动得到了回应,形成闭环,才算是“爱”。⑸仁:人+二,原指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人。引申为贤良之人。⑹文:指大小六艺。大六艺包括:《易》、《书》、《诗》、《礼》、《乐》、《春秋》。小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翻译】孔子说:“弟子们回家要孝敬父母,出门要团结兄弟,做事情要遵守常规,说到做到,心中有爱,还要自觉亲近仁者。只有做到了上面这一切,才有资格学习知识技能。”
【发明】儒家认为:一个不懂感恩的人,是没资格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正所谓,有德有才是大才;有德无才是庸才;无德无才是废物;无德有才是祸害。中国有一大批科技人才,跑到美西方为资本主义服务,甚至与社会主义祖国作对,恰恰说明“无德有才是最可怕的祸害”。
1.7【原文】子夏⑴曰:“贤贤⑵易⑶色⑷。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⑸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⑴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晋国人,孔门十哲之一。少时家贫,苦学而入仕,曾作过鲁国太宰。孔子死后,他来到魏国的西河(今山西河津)讲学。授徒三百,当时的名流李克、吴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公羊高等都是他的学生,连魏文侯都“问乐于子夏”,尊他为师,这就是有名的“西河设教”。⑵贤贤:用向善之心对待善人。⑶易:改变。⑷色:脸色,态度。⑸致:委弃。
【翻译】子夏说:“看到比自己强的人,就肃然起敬,向他学习(道);伺奉父母,能竭尽全力,倾其所有(做到孝);事君报国,能指哪打哪(做到忠);与志同道合者交往,说话算话(做到信)。这样的人,虽然没拜师求学,我却一定认为他很有觉悟和学识。”
【发明】子夏这段话的轻重次序是:道>孝>忠>信。也就是说:为了忠,可以放弃对朋友的誓言;为了孝,可以放弃对国君的忠;为了道,可以放弃所谓的孝。需要说明的是孔子的“忠”是客观地向君主反映情况,而子夏的“忠”却把自己变成国君“指哪打哪”的工具。
1.8【原文】子曰:“君子⑴,不重⑵则不威⑶,学则不固⑷。主⑸、忠、信。无⑹友不如⑺己者。过⑻,则无惮改⑼。”
【注释】⑴君子:在重要位置的人。⑵重:位子重要、责任重大。⑶威:同“畏”。⑷固:固步自封。⑸主:做自己的主宰。⑹无:勿。⑺如:似、像。⑻过:过分。超过界线。引申为“错误”。无心失礼为过,有心失礼为恶。⑼惮:害怕、畏难。
【翻译】孔子说:“领导无视责任重大,就会成为所欲为的‘天不怕’;领导不认识到终身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就会成为固步自封的‘井底蛙’。管得住自己为‘主’,客观公正为‘忠’,知道做到为‘信’。领导要管得住自己,要客观公正,要知道做到。不要交往不同道的人,有错误,不要害怕丢人,要及时改正。”
【发明】自胜者强。人生的最大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战胜自己的人才算真强大。要战胜自己,需要解决两大难题:一是解决“灯下黑”问题,需要换位思考,得到无偏见的客观认知;二是知行不一的“两张皮”问题,需要用智慧支配行为。
1.9【原文】曾子曰:“慎终⑴追远⑵,民德⑶归厚矣。”
【注释】⑴慎终:认真结尾。⑵追远:不忘初心。⑶德:这里指“精神上的所得”。即品德,风气。
【翻译】曾子说:“即使到了最后,仍能像开始一样谨慎,始终如一。民风就会淳厚。”
【发明】做事情有蓝图、有步骤,有结果。这样的话,就有公信力。一个“信”字,就可以移风易俗。
1.10【原文】子禽⑴问于子贡⑵曰:“夫子⑶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⑷与之与⑸?”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⑹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⑴子禽——陈亢,字子禽。从子张篇所载的事看来,恐怕不是孔子的学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也不载此人。但郑玄注《论语》和《檀弓》都说他是孔子学生。⑵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门十哲之一。曾任鲁国、卫国之相。善于经商,富致千金,是中国民间信奉的财神。⑶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敬称。孔子曾为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沿袭以称呼老师。在一定的场合下,也用以特指孔子。⑷抑:反语词。⑸与之与?前“与”是给予的意思,后“与”是语气词。⑹其诸:杨伯峻认为,“其诸”是古代齐鲁方言,用来表示不肯定的语气。
【翻译】子禽问子贡:“孔夫子到一个邦国,一定听邦君、大臣说政事儿。是央求邦君、大臣(得到这样的机会)?还是邦君、大臣主动与他谈的?”子贡说:“夫子凭着‘温良恭俭让’而得到这样的机会。夫子以修行自身来求,或许不同于常人的做法吧。”
【发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孔子名满天下,邦君和大臣们都愿意与他交流。弟子们搞不清其中的缘由,所以才来请教最聪明的子贡。子贡给出的答案也比较中肯。是的,与孔子相处,如沐春风,是人们都愿意做的。
1.11【原文】子曰:“父在,观其志⑴;父没⑵,观其行;三年⑶无改于父之道⑷,可谓孝矣。”
【注释】⑴志:士+心。社会精英的心灵和意志。引申为核心意愿。⑵没:通“殁”,去世。⑶三年:多年。⑷道:宇宙人生的终极真理、法则。王植《四书参注》云:道者,事物当行之理。大而伦常,小而日用,莫不各有其理,犹行者各有其路,故名之曰道。其原出于天,根于性,而具于心,无一时一物不有此理,一一由性中自然而出之,故《中庸》曰:率性对,曰“不可须臾离”。
【翻译】孔子说:“父亲在世,观察他的核心意愿;父亲去世,观察他的主要行为。多年不改变父亲的好规矩好做法,就是孝。”
【发明】坚持正确的,纠正错误的,做好“扬弃”文章的,才算是孝子。全盘否定与全盘肯定,有悖于中庸之道,都是有害的。
1.12【原文】有子曰:“礼⑴之用,和⑵为贵。先王之道,斯⑶为美。小大由之⑷,有所不行。知和而和⑸,不以礼节⑹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⑴礼:规矩。指孔子总结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而形成的儒家制度。⑵和:和谐,协调。⑶斯:这。指“讲规矩促和谐”。⑷小大由之:指偏执于“礼”。⑸知和而和:指偏执于“和”。知:明确。引申为“以…为目标”⑹节:节制,约束。
【翻译】有子说:“规矩的作用,以达成和谐为贵。过去的圣王之道,就好在讲规矩上。但是,如果所有的事情都死搬教条讲规矩,就行不通。当然,如果为和谐而和谐,不用规矩节制,也不可行。”
【发明】礼为和之体,和为礼之用。不能为和谐而和谐,也不能为规矩而规矩。礼胜则离,乐胜则流。偏执一端就远离中庸之道了。
1.13【原文】有子曰:“信近于义⑴,言可复⑵也。恭⑶近于礼⑷,远耻辱也。因⑸不失其亲⑹,亦可宗⑺也。”
【注释】⑴义:合宜。⑵复:覆、返。⑶恭:谦逊。⑷礼:规矩,典章制度。⑸因:通“姻”。⑹亲:父母。⑺宗:尊崇。
【翻译】有子说:“诚信未必是义(合宜),但接近于义(合宜),因为诚信能够兑现诺言,说到做到。恭敬未必是礼(规矩),但接近于礼(规矩),因为恭敬可以远离耻辱,取得谅解。婚后不忘记父母,(这种不忘本的做法)也值得尊崇。”
【发明】“义”高于“信”,“礼”高于“恭”,但是都要“有所本”。做人的根本就是对父母、对国家、对社会的感恩。不孝就是忘本。忘本的人岂可结交?这是识人、交友的法门。
1.14【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⑴,居无求安,敏⑵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⑶而正⑷焉⑸,可谓好学⑹也已。”
【注释】⑴饱:足也。⑵敏:快速。⑶有道:已经觉悟终极真理的人。⑷正:修正。⑸焉:于此。⑹学:觉悟(真理)。
【翻译】孔子说:“吃饭不求饱足,住所不求安逸,做事又快又好,说话少又得体,追求真理修正自我,这样才是好学的人。”
【发明】坚持内求,力争“吃饭、睡觉、做事、说话”都围绕“道”来展开,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才算是好学。
1.15【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⑴,富而无骄⑵,何如⑶?子曰:可也,未若⑷贫而乐(道),富而好礼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⑸,其斯⑹之谓与?子曰:赐⑺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⑻往⑼而知来⑽者。”
【注释】⑴谄:卑屈于人。⑵骄:傲慢于人。⑶何如:怎么样。⑷未若:比不上。⑸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语见《诗经.卫风.淇奥篇》,切是开料,磋是整形,琢是雕刻,磨是打磨。意思是切割骨角、象牙、玉石,然后加以细细磨制,雕琢,成为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⑹斯:这个。⑺赐:子贡名。⑻诸:之于。⑼往:过去。⑽来:未来。
【翻译】子贡说:“贫穷却不卑屈,富有却不矜肆,怎么样?”孔子说:“还行,不如安贫乐道,富而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里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这样用‘道’和‘礼’严格自律的人吧。”孔子说:“端木赐呀,现在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因为‘告诉你过去的,你就能知道未来的。’”
【发明】“谄”与“骄”是天生的禀赋,与贫富贵贱无关。“乐(道)”与“好礼”是后天的主观改造。只有用“道”和“礼”对人进行后天改造,才能塑造出完美人格。子贡只看到天生禀赋的优劣,孔子却找到后天改造的方法。先天的不可更改,后天的仍有希望。
1.16【原文】子曰:“不患⑴人之不己知⑵,患不知人也。”
【注释】⑴患:忧虑。⑵知:理解。
【翻译】孔子说:“不怕别人不理解自己,怕自己看不懂别人。”
【发明】别人不理解我,错在别人,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自己看不懂别人,错在自己,这才是最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