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阅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4

【成长共读】磨课群共读共写

【打卡人】李丽波

【打卡始于】2023年11月01日

【打卡日期】2025年6月1日

【书籍名称】《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什么是理解?

识别、熟悉、领会、掌握、知道、领悟、理解”等,每一项都比前一项更为复杂和完整。

理解是智力层面的建构,是人脑为了弄懂许多不同的知识片段而进行的抽象活动。

理解是学习者探求事实意义的结果。

理解的目标是利用已有内容生成或揭示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利用我们记忆中的已有知识去发掘事实和方法背后的含义并谨慎地加以运用。

大概念是必要的,因为它为迁移提供基础。

几乎没有经过使用、检验或引入新的联系,直接吸收到头脑中的观点——怀特黑德“呆滞思想”

理解包括知识和技能,还需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有缜密、灵活地处理事情的能力,有自我评估、解释和批判的能力。

瓷砖的例子、故事的例子很形象地让我真正理解“理解”是什么意思,和平时说的迁移运用、举一反三有相近之处,即掌握了本质,可获得(解决)新问题。

为了应试而让学生反复进行练习其实是一种失败的教学策略。

目前我们教学时在引导学生背记一些答题用的地理术语和某些常见的答题模板。很矛盾,不让背记不会答题,背记了又会忽略试题材料背景解题通用一个模板造成低分化

迁移与“新”知识往往背道而驰。

这和现行的高考题目挺神似,高考题目喜欢制造冲突,原来这是迁移的一种

灌输式教学使学生体会不到那些对于专家来说显而易见的全景。

追求理解的设计和教学中需要三种“揭示”:揭示学生的潜在误解(通过聚焦问题、反馈、诊断性评估实现);揭示问题、疑问、假设以及隐藏在字面描述之外的未知领域;揭示对于初学者而言并不明显的(也许是违反直觉的,或令人困惑的)、关于一门学科本质的核心概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