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
4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翻译】
杞,周之封国,乃夏代之后。宋,亦周之封国,乃殷代之后。
孔子说:“夏代的礼仪制度,我能说一说,但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明;殷代的礼仪制度,我能说一说,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明。这是因为杞、宋两国现存的典籍和贤人都不充足的缘故。否则,我准能验证这两代的礼了。”
【解读】
“征”,可以理解为浅显的讲,不足以证明,不能够举证,也可以理解为“再现”。
“杞不足征也”,说的是当时杞国的风俗和人们所理解的夏朝的风俗已经天差地别。
“殷礼,吾能言之。”孔子说,商朝的礼仪我也能说一些。
“宋不足征也。”说的是宋国现在不足以再现当年殷商的礼节,或者是,宋国不足以证明当年殷商的礼,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文献不足故也”,意思是这些人这些事儿都还不足够,如果足够,我就能够通过这些典籍和人们的回忆,将夏朝和商朝的礼仪进行梳理,让他们再现。
这一章讲的是孔子对“礼”的发展史的研究。
孔子虽然熟知各朝的礼法,但由于不能通过杞、宋两国现存的典籍以及贤人验证,便对古礼秉持保留的态度,不敢妄言。孔子的这种治学态度,也为后世之人树立了实事求是的典范。
这提醒我们,无论做什么都有根有据,尤其是做学问。
在孔子看来,礼乐制度早在夏商两朝就已形成了,周朝的礼制就是在这两朝的基础之上整理出来的,而且还要更加完善一些。不然的话,他也不会在前文做出“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的判断了。
但是,判断毕竟是判断,也需要有力的事实根据作为依靠,否则只是一种假说推断而已。孔子本想通过古时的典籍验证自己的研究,可是,由于时代久远,能够证明古礼的文献都已不复存在了,这令其痛心不已。
实事求是既是治学的态度,也是治国的精神。按照现代的观点而言,实事求是就是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说话、办事、做学问。
对于我们来说,无论做何学问,都应养成严谨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找到真理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