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借助智慧教育平台丰富的场景支撑与强大的资源支持,来推动课题项目研究,我们探索出了“一核五径四层”的“154”模式。即以“精准课堂教学研究”为核心,充分借助智慧教育平台开展文献研究、行动研究与案例研究,以理论夯实、模式学习、课例研讨、软件应用、资源利用“五”条路径,围绕项目研究“学情精准、目标精准、内容精准、任务与活动精准、评价精准”等主要内容与模块,从“四”个层面——“点的突破”、“线的联结”、“面的形成”“体的建构”开展项目研究。
【关键词】智慧教育平台;智慧精准课题项目;154模式
一、背景介绍
我校申请了湖南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智慧教育环境下的高中语文精准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以下简称为智慧精准项目),探讨如下利用教育平台、智能化交互设备、云技术与大数据等智慧化平台与手段,在精准分析学生学业现状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进行精准定位、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准选择、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准设计、对学生学习表现进行精准评价进而做出精准教学决策,使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可量化、可监测、可调控。
坚持需求牵引、共建共享、育人为本、集成创新的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以下简称为智慧教育平台),真正实现了“平台体系协同化、网络运维顺畅化、精品资源体系化、融合应用常态化”,为精准教学的实施、为项目的推进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场景支撑与强大的资源支持。
在具体实践研究中,我们充分借助智慧教育平台,来推动项目的深入研究,探索出了“一核五径四层”的“154”模式。即以“精准课堂教学研究”为核心,充分借助智慧教育平台开展文献研究、行动研究与案例研究,以理论夯实、模式学习、课例研讨、软件应用、资源利用“五”条路径,围绕项目研究“学情精准、目标精准、内容精准、任务与活动精准、评价精准”等主要内容与模块,从“四”个层面——“点的突破”、“线的联结”、“面的形成”“体的建构”开展项目研究。
二、具体实践
(一)利用专家资源,夯实精准教学理论基础
1、专题研修,重点突破
智慧教育平台“教师研修”栏目有丰富的资源,项目组成员除了利用平台上“假期研修”开展主题研修外,主要借助“学科研修”模块进行了专题学习。平台上寒暑假教师研修专题,围绕“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书育人综合能力”“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教师从业幸福感”等多方面内容展开,内容全面丰富,为教师开展项目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与深厚的理论基础。
“学科研修”分科目“菜单式”的研修方式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其中《新课标的主要改进与突破在哪里》《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特点》《例谈单元学习主题、目标的确定与表达》等讲座紧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针对选修与选择性必修教材中不同任务群教学的教材特点、教材使用策略、教学理念的更新、考评方式的变革等进行了全面的解析与指导,让教师学习“有道可循”;而像《例谈单元学习活动的设计与优化》《<变形记>学习共同体课例深度分析》《小微专题的开发与教学》等讲座,则通过典型案例的开发与设计,更多地从实操的层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进行了指导,让一线教师“有法可依”“有例可学”。
2、任务驱动,选点自修
除了专题研修外,平台还有海量的资源,项目组成员运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学习,个人在教学中存在什么问题,或想突破什么专题,则采取“选点自修”的方式进行。项目组成员围绕“精准教学”,进行了“思辨读写、精准教学目标、情境任务设计、课堂评价、作文教学、大单元教学”等专题内容的学习,在搜索栏内输入相对应的关键词,则各种优质的学校案例、学科案例、课堂案例的视频、文档都会出现,再根据资源的标题与关键词进行选择性阅读与学习。通过这种专题学习,项目组成员对“精准学情、精准目标、精准内容、精准任务与活动、精准评价”的具体要求与策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课例研讨确定了方向,同时也制定了相关主题课例研讨课堂评价的基本标准。
利用中小学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开展“精准教学目标”选点自修
3. 集体交流,共享生成
平台提供的资源谓应有尽有,为避免“迷失其中”和“蜻蜓点水”,我们采取了专题式交流分享的方式进行了交流。项目组成员结合自已“选点自修”的专题,在广泛学习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把学习内容进行整合与提炼,结合自己的教学,选择一个专题在项目组交流研讨会上进行分享,组员既倾听、学习,也交流、互享,这种共生共享的方式促进了经验的内化、迁移与拓展。
项目组选点自修后专题分享“如何精准确定教学目标”
(二)观摩在线教研,学习精准教学研讨方式
2024年3月26日,教育部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展了首期在线教研活动,活动聚焦“依据课程标准 用好现行教材 落实核心素养”主题,对小学数学 “圆”单元展开教学研讨。小学数学与高中语文精准教学有什么关系?在观摩过程中我们主要“习得”开展项目教研活动的模式和方法,如其中的“三次研讨法”——第一次研讨,论证整体设计思路,讨论关键课;第二次研讨,完善整体设计思路,确定单元关键课,选定专题活动展示课;第三次研讨,完善单元整体设计思路和表达,确定各内容的课型与定位,就给我们项目组的研修研讨方式提供了基本思路。项目团队也在项目研究的课例研讨过程中迁移运用了“三次研讨法”——围绕某一内容,如“精准教学目标”,首次研讨确定“是什么”——“何为精准教学目标”与其评价标准;第二次研讨确定“怎么办”——确定基本课例与其教学目标的精准确定与表达;第三次研讨确定“如何落实”——基本课例设计过程中如何落实精准教学目标。
(三)研修精品课程,开展精准教学课例研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对于“他山之玉”,我们项目组对此更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平台上的精品课资源,是经过“千锤万磨”层层选拔的精品资源,如何用好这些“宝藏”资源来指导我们的行动研究和课例研讨,来实现优秀教学经验的共享和增值呢?我们是这样做的:
1. 开展“点”的突破
项目组成员坚持每天听(看)一节精品课视频,同时做好笔记和写好评课记录,并把笔记和评课记录在项目组群内进行分享打卡,一方面是为了相互督促,一方面是相互学习。有成员觉得听课相对容易,但写评课记录不太容易,正是这种“不太容易”,激励所有成员去思考与提炼“这一课”的价值,充分发挥“一节课”的精准示范作用。不要小看“一节课”,要知道,一节课,可以成为教师成长的里程碑,可以折射出一个团队的教学理念,可以探讨一类课、一个领域的教学定位。我们可以从一节课里解决一个问题、指明一个方向,总结一个经验,树立一个样板,发现一个问题……
2. 进行“线”的联结
当“点”的突破开展得比较深入的时候,我们就尝试进行“线”的联结。在评课与分享中,我们发现,一些“好课”有它的共同点,比如:设计结构上的精巧。一些课堂设计都喜欢采用对比法,必修下第六单元《促织》采用的是与《变形记》对比阅读的方式展开,先是探讨两篇文章的“变”与“不变”,再是探讨“变”与“不变”背后的东西:不合理的社会中“人”的生存困境;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荷花淀》的教学,则是在探究其文之“美”后,将之与《野狼峪白刃战》进行对比,探讨二者对战争表现上的不同风格与原因。它启 发我们思考:何时开展对比阅读才最“恰切”?选用作对比的文本语料有什么要求?如一些课堂设计围绕目标采取的是层层深入式的设计,如《与妻书》,以“品味文之妙——感知情之深——体悟爱之博”层层推进;《装在套子里的人》,以“品析形象——分析死因——探究原因”来展开。还有一些课例采用的是“一字立骨”式、主任务统摄式……它启发我们去思考文本、目标与课堂结构设计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以更精巧的设计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实现目标。
学习精品课后进行“线”的梳理
情境任务设计上的精深。在观评课过程中,我们把一些设计得特别好的情境任务的范例提取出来,如《祝福》采取的是“我为教材挑插图”的任务,《阿房宫赋》采用的是“我当讲解员,为游客解答问题:杜牧为什么不顾史实,要把“未成而亡”的阿房宫写得如此奢华气派”的任务,《与妻书》则设计了“为红色经典作品朗诵会推荐《与妻书》的海报拟写推荐语”的任务……它启发我们探讨,“好的任务”的标准是什么?设计“好的任务”有哪些策略和方法可以借鉴?
切入方式上的精妙。如《峨日朵雪峰之侧》采用的是将原标题与改后的标题进行对比的方式切入,《鸿门宴》则以作家王立群的“《鸿门宴》某种意义上,就是5个聪明人陪着1个糊涂人吃的一顿饭”来导入……该如何切入才既紧扣主题,又燃起兴趣?
文本解读上的精细。《答司马谏议书》的设计者在文本解读上有自己的看法,《答司马谏议书》既是驳斥司马光的一封回信,也是坚定神宗变法信念,驳斥众人非议指责的公开信。在这种理解之下,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并引导学生深读文本,并利用表格法梳理“推断角度”与原因,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现实针对性”与作者的理性思维方式。
立足于“上一堂精准好课”的基础上,对好的案例进行“入乎其内 打通融合”的质询、分析、探究与提炼,对教师精准教学专业技能有很好的提升作用。
3. 形成“面”的整合
“点”的突破与“线”的联结,都还只是站在“课堂”的立场视角去学习“一堂好课”的精准备课方法。除此之外,还要站在“课程”的高度上,进行“面”的整合。
备课组成员又试着从“大单元整合教学”和“任务群教学”的角度进行更全面和深入的研讨。我们项目组成员按年级进行了备课分工,每一个成员主备一个单元,在对课标任务群要求、学业质量描述、单元提示、单元学习任务、每一课的文本与学习提示、学情研究进行梳理与整合的基础上,再对标精品课“微课展示”中“单元学习任务”引导课,对单元教学策略进行精准分析。
也把“单元学习任务”的视频课进行挑选、剪辑,让学生作为单元学习的前置自主学习课。如在进行《陈情表》的设计时,要求学生带着“明确单元学习内容、学习任务与学习方法”和“重点了解点评法、骈句与散句的概念内涵”两个任务,自学“单元学习任务”微课,为单元学习作好知识铺垫,打好思维基础。
2023年9月14日,项目组罗良老师在全市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会上作精准教学相关讲座。
4. 实现“体”的建构
学习他人,更要建构自我。要借助“他山之玉”,建构起“自我的丘壑”,才能实现优秀教学经验的有效共享和增值。学习借鉴精品课资源,不仅要“入乎其内”,更要“出乎其外”,建构自我关于语文精准教学的理念、知识和策略体系。
项目组成员在学习、借鉴精品课资源的基础上,围绕“精准学情、精准目标、精准内容、精准任务与活动、精准评价”五个方面开展课例研究,在对优质资源进行经验提炼、经验聚集、经验追问、经验萃取、经验迁移的基础上,打造属于自己的智慧精准优质课例。
项目组成员开展集体备课与课例研讨
成员一起制定课例研究的评价标准,在主备人主备的基础上开展线上线下的多轮集体磨课,在公开展示课后一起评课,在反思与总结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精品大单元课例资源,开发适合校情、学情的精品微课资源。 (四)应用平台软件,开展师生精准互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精准教学的起点在于“学生知道了一些什么”,“学生跟教学目标之间的距离是什么”。利用智慧中小学APP发布预习作业,指导学生利用“课程教学”栏目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块内容开展自学,尤其是单元起始课的学习,配合课前学习任务单的练习,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与学习需求。根据他们的疑点、难点与需要提升的点,来确定、改进本节课的重难点,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在进行学情分析时,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共性学情,也了解学生的个性学情,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利用相关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除了利用平台资源开展备课外,还可利用平台丰富多样的资源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除了上文提到的利用“基础教育精品课”中的“微课展示”进行课前自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中国智慧教育读书平台”来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在“语言积累”单元学习时,我就带着学生一起看平台上“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看王宁教授的《汉字与中华文化》的讲座,师生收获都非常大。读到小说《祝福》时,引导学生看“课后服务”栏目中的“影视教育”里的《祝福》电影,开展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