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

读《学会关心》第2章有感

“从人的道德发展来说,良知来源于爱和归属感,从害怕使自己所爱的父母失望,或者怕失去他们的爱的恐惧中而来。”我想,本质上来说,亲子关系是个体接受教育最开始的关系,最重要的关系。这其中关心必不可少。

一、关心的关系性

作者认为关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她说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在最开始的亲子关系中,一般母亲给与婴儿更多的关心,这种关心关系是依托于亲子关系之上的,婴儿哭闹是本能需求的反应,母亲及时的关注到这些需求,喂养、洗护......一开始关心关系的建立那么自然而然。而后来师生关系的建立也是随着入学自然而然完成的,但师生关系中的关心关系有没有就这样自然而然的建立呢?作为教师我们了解这群刚入学的孩子们吗?同样他们有需求时会第一时间向我们表达吗?

二、关心关系的建立

关心关系需要双方全身心的投入和接受。关心者认真去倾听、观察、感受被关心者,愿意接受他传递的一切信息。而被关心者接受了这种投入,确认并给于反馈,这种关心关系就完成了。放在师生之间,有时候我们不管多么努力地关心学生,学生一方确感受不到关心。比如班上有位同学比较活跃,性格乖张总是做一些出格的行为,之前的成绩还比较好,但是这学期明显下降了,我在学期中间主动找他说了一次,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可能这学期的数学成绩会很不好看。可是他还是那样不以为意,双手插兜,好像我在找他茬,打扰了他当时正和几个小伙伴的玩耍,觉得很没面子。我想我们之间的关心关系是有问题的,我没有给他说话表达的机会、时间和空间,也没有考虑他当时环境;而他自己显然也有自己的问题。

成熟的关心关系是相互作用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别他人接受,所以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关心者,必须敞开心扉接纳另一个人。如何去构建关心关系?我将带着这个思考继续阅读。

三、师生关系中的关心关系

在师生关系中,教师不仅需要建立一种关心关系,也有责任帮助学生发展关心能力。一个人学会关心人和事物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一种标志,不是人人都学会了关心知识、其他生命以及客观事物的。

就算我们想这样帮助学生,也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学好我们教的任何东西的,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放弃某些东西,从而去学他们真正感兴趣又有热情的东西。所以作为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不同需要,并且给予不同的反应,对数学不那么敏感的孩子,能不能有更多的时间画画、朗诵......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发现,是因材施教的基础,也是国内外教育的共识,然而,从书中和我们国内的现状也能看出来,我们似乎已经决定了所有孩子都应该上大学,而那些跟不上的孩子在某个阶段无形中已经被当下的基础放弃了。

最后,我们确实还需要关心知识,但我们也应该有能力去关心其他的领域,甚至知道如何关心自己这个生命体。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