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书友大家好,这里是《小谦聊好书》,今天我们继续聊于赓哲的《凌烟阁:大唐风云人物启示录》。
上期节目我们聊了魏徵的故事,今天我们把视角从初唐转移到中唐,来看看中唐时期一位特殊的凌烟阁功臣,之所以说他特殊,是因为他的身份,他竟然是皇帝,这个人就是唐德宗。
我们都知道,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虽然安史之乱最终被平定,但是唐朝也因此元气大伤,从此走向了衰落,而我们今天要聊的唐德宗就跟安史之乱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当时二十岁左右的唐德宗就是天下兵马元帅,虽说仗都是他手底下的武将打的,但是在安史之乱结束之后,他的父亲唐代宗还是把当时还身为太子的唐德宗以及那些平叛功臣一起图像于凌烟阁。这是唐代自唐太宗时代以来第一次增补新的凌烟阁成员。那么唐代宗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第一,平叛意义重大。安史之乱给唐王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这场叛乱范围之大、影响之深远、民众苦难之深前所未有,对于唐王朝来说,这是一次浴火重生,所以平叛功臣对国家的意义不亚于太宗时期的二十四功臣。
第二,非如此无以奖赏功臣。对于那些平叛功臣,光给钱和官不够,还要给荣誉,进入凌烟阁就是当时能够想到的最高荣誉了。
第三,增强太子权威。唐代宗之所以要把当时身为太子的唐德宗一定要弄进凌烟阁,就是因为国家民生凋敝,未来的皇帝责任重大,也十分艰难,所以要增加其权威,烘托其地位。
事实上,唐德宗和凌烟阁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他当皇帝之后,又增补了一次凌烟阁功臣,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虽然表面上和平了,可事实上那些安史叛军的余部都还在,这些人手里有地盘,有军队,掌控着地方赋税,表面上臣服于李唐,实际上是独立王国。可那又有什么办法呢?这个时候的唐王朝根本管不了他们,只能任命他们为节度使。而且按理说,节度使死了之后,下一任节度使应该由朝廷来任命,可是这些节度使却成了父死子继,或者由部下军人拥立,根本不听中央的。而且当年为了平叛,唐肃宗、唐代宗又增设了很多新的节度使,这些人中有的属于野心家,也学着安史余部搞分裂。所以唐德宗一即位,就不得不面临藩镇割据的局面,唐德宗急于求成,他打击藩镇的手段就是以藩镇制藩镇,调集其他藩镇打击不顺服的藩镇,但这样做有一个巨大的风险,因为这些藩镇都是为利益而战,不是效忠于朝廷,一旦利益分配不公,麻烦就来了。
话说唐德宗调了五千泾原兵马去平定藩镇,当时是冬天,而且还下着大雨,这些人处于饥寒交迫之中,都指望到了长安能够获得封赏,没想到却收到了冷落,他们本身就不是真心想为朝廷效力,本身图的就是利益,现在被冷落了,自然很生气,后果当然也很严重,他们竟然直接反了。当时长安城内部空虚,叛军顺利攻进了长安城,唐德宗仓皇逃窜,史称“泾原兵变”。虽说最后各地勤王的军队赶来帮助唐德宗平定了这次叛乱,但是这次磨难却让唐德宗意志消沉,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发起大规模的削藩战争了。
当然了,他毕竟还是皇帝,所以也没有完全摆烂,至少他还是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为未来平叛积蓄力量。大家要知道,打仗是很花钱的,所以晚年的唐德宗出台了各种政策,目的就是一个,敛财。他之所以要这么疯狂地敛财,其实并不是为了自己享受,他是想给子孙后代充实国库,让他们能够有钱发动削藩战争,后来唐宪宗能够彻底平定藩镇,和唐德宗晚年的疯狂敛财就密切相关。
第二,增补凌烟阁功臣。唐德宗不仅增补了当代的帮他平定叛乱的那些功臣,还增补了一些前朝的功臣,比如参与过神龙政变的桓彦范等。他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是一种呼唤。现实实在是太残酷了,他多么希望能够在他身边出现像凌烟阁里的那些功臣那么厉害的臣子,帮助他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让唐王朝重新强大起来,所以说凌烟阁寄托着唐德宗对未来的期望。
好,唐德宗我们就聊到这里,下期节目我要跟大家聊一位在安史之乱中大放异彩的名将郭子仪。我们都知道功高盖主有多可怕,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可是郭子仪却是一个例外,作为安史之乱的首功之臣,郭子仪竟然得以善终,以至于曾国藩都特别崇拜他,说:“立不世之勋而终保令名者,千古唯郭汾阳一人而已。”那么,郭子仪有着怎么传奇的故事呢?从他的身上,我们又能学到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下期节目要聊的内容。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下期节目我们接着聊。
本期书单:
1.《凌烟阁:大唐风云人物启示录》,于赓哲著;
2.《大唐英雄传》,于赓哲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