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别人交流时,为什么要说别人听得懂的话呢?是让沟通更顺畅,让对方能听懂,容易理解,是尊重对方的表现。
人与人之间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工作范围、经验也有不一样。要想让双方都有共同的话题,思想尽量在同一个层面上,那就需要心与心的沟通了。
只要尽量敞开心扉,坦诚相待,相信慢慢地对方也能感受到我们内心的真诚。只有以真诚为基础,说出来的话都出自真心,沟通才会越来越有效果,而不会一直在主题外面徘徊与周旋。
说自己懂的话实在太容易了,想到什么就怎么说,怎么样理解就怎么讲。这是与自己心灵的对话,独处一室,找一本可以书写的本子、一支笔或者写在手机的备忘录、简书上就完成了。
这个在每天晚上睡前,大约花个半小时左右,便可以把自己一整天的心思、情绪波动捊一捊,让心情得到梳理。
在与别人交流时,那就要观察对方大概处于哪个年龄阶段,经过哪些文化背景的熏陶,朋友圈子大约在哪一块。与什么行业的人打交道多一些,如此了解得多一些,才能找出更投机的交流。不然就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了。
当然当我们用心关注对方的眼神,也会让对方有一种被重视被关爱的感觉。飘浮不定的不安感慢慢就会随风而散。开始集中注意力,不再让思绪万千,剪不断。
有时候大道理、或者一些专业术语,对方不一定能懂,可能还需要通过查字典或者度娘看看是什意思。不妨举些例子、讲一个小案例或者相关的小故事更容易去理解。
比如小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恭敬心。我们可以给孩子讲讲古时候张良纳履的故事。只要想到那位智慧的老翁三次把鞋掉到桥下,当张良捡回来给老人时一个谢字也没有,反而伸脚出来让张良给他穿上。张良马上平心静气,跪着给老人家穿上了。这样就是处处都是恭敬心的表现。孩子一听就明了了,不然光那“恭敬”两个字可难倒他们了。
那表情呢,也会表现出是否爱听、喜欢听。不断观察表情的喜怒哀乐,或沉思、或点头和摇头,我们就知道对方是否有听明白。我们说话并不一定要天花乱坠、口若悬河,最主要是让对方心里面明白,让对方内心如愁云般的小疑团慢慢解开。
我们与别人沟通不是为了增加问题,而是为了帮助对方解决问题。让问题由大化小,由小化了,身心安稳,沟通自然由多云转晴了。
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在说每一句话之前,想到对方是否能听懂、听明白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