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的目标主要有两种(当然也不限于此):为获得资讯而读;为求得理解而读。本书的主题是关于阅读的艺术,目的是为了增强理解力。幸运的是,只要你学会了这一点,为获取资讯而阅读也就不是问题了。
2、我们粗略地为所谓的阅读艺术下个定义:凭着你自己的心智活动努力阅读,从只有粗浅的了解推进到深入的体会,就像是自我的破茧而出。而会产生这种结果的运作技巧,就是由许多不同活动所组合成的阅读的艺术。
3、在增进阅读的技巧之前,一定要先了解阅读的四种不同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4、基础阅读,也可以叫初级阅读、基本阅读,通常这个阅读层次的学习是在小学时完成。在熟练这个层次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到阅读的基本艺术,接受基础的阅读训练,获得初步的阅读技巧。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中,要问的问题是:这个句子在说什么?
5、检视阅读,特点在强调时间。换一种方式来形容就是“在一定的时间之内,抓住一本书的重点”。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中,你要从表面去观察这本书,学习到光是书的表象所教给你的一切。要问的典型问题是:这本书在谈什么?(接下来展开解释)
6、检视阅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一种是粗浅的阅读。
7、有关略读习惯的一些建议:
第一,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第二,研究目录页;第三,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第四,读下出版者的介绍;第五,挑选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第六,最后一步,把书打开来,东翻西念个一两段,可以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
想象你自己是一名侦探,在找寻一本书的主题或思想的线索。随时保持敏感,留意所说的建议,你会发现,阅读变得轻松容易了许多,时间了也节省了不少,更高兴的是自己掌握了更多重点。
8、粗浅的阅读
相信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对一本难读的书抱着高度的期望,以为它能启发我们,结果却只是在徒劳无益地挣扎而已。于是产生了自我怀疑:一开始想读这本书就是个错误。其实这并不是个错误,只是一开始期望过高。只要找到对的方向,不论是多难读的书,只要原来就是想写给大众读者看的,就不该有望而却步的理由。
那什么是对的方向呢?答案是一个很重要又有帮助的阅读规则,却经常被忽略:第一次面对一本难读懂的书的时候,不要企图了解每一个字句,不要害怕或担忧自己似乎读得很肤浅,就算是最难读的书也要快快地从头到尾读一遍。这个规则同样适用于论说性的作品。
我们大多数人所受的教育,都是说要去注意那些我们不懂的地方。我们被教导说:碰到生字就去查字典;读到不明白的隐喻,就去查百科全书或相关资料……但是也是在一次次查询过程中,我们没办法洞察全书的意义,也慢慢失去了享受阅读的乐趣。
9、检视阅读的两种方式都需要快速地阅读。那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阅读速度才是恰当的呢?检视阅读是一种训练有素的快速阅读,但这不只是因为你读的速度快,而是因为在检视阅读时,你只读书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读,不一样的目标来读:每一本书,不论是多么难读的书,在无关紧要的间隙部分就可以读快一点;而一本好书,总会包含一些比较困难、应该慢慢阅读的内容。换一种说法——在阅读一本书时,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与理解。
10、不过,在明显增进了阅读速度之后,我们到底获得了什么呢?是的,省下了一些时间,但是理解力呢?是同样增进了还是一无所获?有关理解力及其提升改进,分析阅读将会讲述。
11、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首先,关于一本书,你一定要提出四个主要的问题:第一,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第二,作者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第三,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第四,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任何一种超越基础阅读的阅读层次,核心在于你要努力提出问题,然后尽你可能找出答案,这是根本原则,也是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和没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之间的差别,后者提不出问题,自然也就得不到答案。同样地,这个原则也适用于任何一种读物——一本书、一篇文章,甚至一则广告。
其次,在阅读过程中,不光要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还要知道如何精准、正确地回答问题。如此训练而来的能力,就是阅读的艺术。而所谓的艺术或技巧,属于那些能养成习惯、而且能依照规则来运作的人。
后记:
终于开始《如何阅读一本书》了。全书共4篇21个章节,这次只读完了第一篇的5个章节,计划在12月底读完此书。今天摘录的内容还是依照个人当前的阅读习惯选取的,更多分享相信随着阅读的深入会有所不同。
在阅读的过程中,作者(译者)在阐述观点时的叙述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第8点“粗浅的阅读”,曾经我就很多次遇到不懂的各种查询,查着查着就没有然后了,后面的书页崭新如初……鉴于此,我把深有同感的文字也特意做了分享,希望读到的你不要觉得啰嗦;第11点中讲到的“习惯与规则”,书中拿阅读和滑雪作了比较说明,读下来有趣、过瘾又清晰,可是考虑到书中两页的篇幅过长,只好舍弃,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一读,相信也会对第11点的理解更丰富更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