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散地、轻地、争地
(地势和地形的含义不一样。地势是战地的形势,主要是进入敌国的深浅、周边国家关系、敌我心理及综合支持的差异,以及在不同地势下的战略行动方针。)
(1)散地
诸侯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叫散地。
因为散地在士兵们的家附近,一管不好,士兵就溜回家了。军心容易散,士卒容易溃散。
孙子说:“散地则无战。”不要轻易作战,不要打太多次,要战就一次搞定。
孙子的兵法是写给吴王的,于是吴王就问:“不战,那必然就是固守大城不出。但如果敌人攻打我其他的小城池,等我空虚再来攻打,怎么办呢?”
孙子回答:“敌人深入我国国境,一心一意就要求战。而我军士卒离家太近,战斗欲不强,一冲就容易散乱逃回家了,所以战斗不容易取胜。应该把人都撤进城里,把粮食也全搬进城里,把守城池和险要的地方,这叫坚壁清野。之后再派轻兵阻绝对方的运输线,绝其粮道。这样他挑战不得,粮草跟不上,抢掠又没东西,必然三军困馁。这时候观察他的状态,再设计诱他,可以成功。如果一定要野战,则必须依靠地势,依险设伏。没有险要地势,则依靠天气阴晦、昏雾。总之要隐蔽,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所以历代北方民族南下来抢掠,若长城被攻破,守军基本都是这个办法:把物资都搬进城,跟对方耗着,对方抢不到东西,自然走了。
(2)轻地
进入别人国境不深的地区,叫轻地。
轻地和散地差不多。散地是在家门口,轻地是在别人家门口。所以在轻地,士卒的战斗意志也不强。
孙子说:“轻地则无止。”不要停留。
军队刚刚进入轻地的时候,士卒还没进入状态,非常恐惧。这时候最好不要打硬仗,不要啃硬骨头,不攻城,也不走敌军防守的大路。要拣软柿子捏,到乡下抢掠一番。士卒一看我军打胜仗了,就振奋了,不害怕了。另外,如果与敌人遭遇,不要犹豫,即刻攻击,因为这时候敌人是在散地,战斗意志比我军还要差!如果敌人没来,则迅速通过,不要在轻地停留,让士卒们快快抛弃离家的愁绪,死了回家的心。
对轻地的战术安排处理,体现了《孙子兵法》前文的三个思想:一是治气,关注士卒的心理状态,制造一次小胜利来鼓舞士卒;二是选锋,普通士卒怕,选锋军不怕,派选锋军去打胜仗、抢东西,从而鼓舞士气;三是分战法,以正合,以奇胜,大部队快速通过,一支奇兵埋伏策应,以防与敌人遭遇。
(3)争地
就是大家最熟悉的那句话:兵家必争之地。谁先占了,就对谁有利。
在吕光建后梁的例子里,高梧口、伊吾关就是两个可以挡住吕光的争地。臣子让梁熙在这里阻挡吕光,梁熙不听,结果兵败被杀。所以不管哪个阵营,都不缺聪明人,可主公听不懂就没办法了。
吴王也问过孙子:“如果争地被敌人先占了怎么办?”
孙子把正反两种情况都讲解得很清楚:
如果敌人先占了争地,我们不要攻打他,大张旗鼓引兵而去,假装大军撤退。然后分兵“出其所必趋,攻其所必救”,敌军必然离开争地来救。我们事先埋伏,对方一出来,我们就把那地方占了。这就是争先之道。
反过来,如果是我们先占了争地,敌人用上面说的办法来对付我们呢?我们首先选精锐固守争地。然后派轻兵追击他,一路追击,一路设下埋伏。他若回师来战,伏兵正好等着他。这就是全胜之道。
李世民破窦建德的虎牢关之战,就演绎了孙子的争地理论。
散地、轻地、争地,说起来是不同的地势,实际上都是心理战。想打胜仗,地势固然重要,但关键还是“治气”,治自己的士气,治对方的士气。这三地对应的战法,始终围绕的都是心理因素,是双方精神力量的较量。
【所以出了问题,我们不要怪罪于环境,环境原因始终是次要原因,力量的关键是意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