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这句歌词告诉我们的是即便有些东西与生俱来的,或是命中注定的,但是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或拼搏,最终就会获得胜利,不管是事业还是爱情都是如此。
晚上睡觉时无意刷到短剧《他远在咫尺》的片段-尹兮茉高中时期被人霸凌时,边尘化身成护花使者保护她,还有那些不经意间的肢体接触、吃醋的小表情,无一不透露着甜蜜的气息。男主边尘作为表面叛逆的校霸,打架斗殴逃课飙车无所不能,然而他的内心却极为柔软,只对女主尹兮茉一人偏爱有加。而女主尹兮茉则是典型善解人意的乖乖女,她的善良逐渐融化了男主内心的坚冰。从最初的互相看不顺眼,到后来的双向奔赴。
边尘站在光里,尹兮茉躲在阴影里——暗恋是青春里最隐秘的战场,他们因双方父母再婚而成为重组家庭的兄妹。这一身份的转变,使得他们原本纯粹的情感陷入纠结,爱意难以言说,每一次的对视与对话都充满了情感的拉扯,让人揪心不已又深陷其中。尹兮茉和边尘从“兄妹”到恋人的挣扎,特别像极了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里写的:“人类所有的痛苦,都源于人际关系。”
阿德勒在书中提到:“只要是人,哪怕是再优越的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因为它源于对‘不完美’的清醒认知。”人站在镜子面前,表情是怎样的,如果你对它是笑脸相迎,那么镜子里的你就是快乐的,那么你就会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自信开朗的,相反的,如果你对它露出悲伤或痛苦的表情,那么镜子里的你就是伤心的,那么你内心就会很自卑的。
短剧《他远在咫尺》里尹兮茉的暗恋藏着两层自卑:第一是身份自卑 ,母亲和边尘的父亲再婚让她和边尘成了毫无血缘的“继兄妹”,本来对他心生好感,可是这份关系像一堵墙,让她连说“我喜欢你”的资格都没有;第二是价值自卑,边尘是学校的校霸,是人群中的焦点,而她只是“乖乖女”,连靠近他都要找借口——比如假装忘带钥匙,蹲在楼道等他回家。这种自卑,和《自卑与超越》里提到的“器官缺陷”异曲同工之妙:不是身体上的残疾,而是心理上的“不配得感”。就像现实中,有人因为家境普通,怕与他们喜欢的人门不当户不对而不敢表白,还有人因为学历自卑或性格内向选择沉默——暗恋的本质,是我们用“不够好”的标签,给自己判了“无期徒刑”。
但阿德勒说过:“ 自卑不是病,拒绝改变才是。”尹兮茉的勇敢,在于她没让自卑困住自己-她悄悄的关注边尘的动态,在他深受他人欺负时她挺身而出站在他这一边,在他冒险与人进行摩托车竞赛因为怕她受伤放弃了武北山这个原本属于他的场地,当她知道是自己的原因害边尘输了比赛,考取了摩托车驾照,并拜托朋友白莉去提前了解程凡的性格,靠心理战胜了程凡,帮他赢回了场地。在他被欺负时挺身而出,甚至为了靠近他,努力考进同一所大学同一个班。这种暗恋里的“单向付出”,其实是自卑者的“自我救赎”:我们在对一个人好的过程中,慢慢相信“我也值得被爱”。
阿德勒在书里反复强调:“人类的一切价值,都建立在合作之上。”爱情也不例外,也需要共同合作,才能双赢——双向奔赴不是“我为你翻山越岭”,而是“我们一起翻山越岭”。
短剧里,尹兮茉和边尘的关系转折,始于一场“合作”:边尘在高中时期被混混围堵,尹兮茉不顾危险毅然决然的举着板砖冲上去,虽然吓得腿软,却让他第一次看到了她的勇敢。后来在尹兮茉进行赌命赛车帮他赢回了场地时,边尘放下了心中的执拗,为了她把烟戒了,不再与他人打架和争抢地盘,做回原来的自己,因为尹兮茉曾经说过他原来的模样纯粹美好,身上有茉莉花的香味,一直想要将他从黑暗的地狱里拉出来。于是边尘开始收敛脾气,甚至陪她去上课,对待人也非常友善——曾经的“校霸”和“乖乖女”,在互相需要里,完成了角色的重塑。
这让我想起《自卑与超越》里的案例:一个自卑的男孩,因为总被同学嘲笑“胆小”,变得越来越孤僻。直到老师让他负责照顾班级的金鱼,他开始每天早起换水、喂食,同学们也主动教他怎么养鱼。渐渐地,他不再害怕交流,甚至成了班里的“小专家”。阿德勒说:“当一个人能为集体贡献价值,自卑就会变成动力。”
爱情里的“双向奔赴”,何尝不是一种“合作式成长”?尹兮茉需要边尘的认可来对抗自卑,边尘需要尹兮茉的温暖来治愈童年创伤——我们选择一个人,不是因为他完美,而是因为他让我们相信:“和他一起,我能变得更好”。
结合短剧《他远在咫尺》和《自卑与超越》,我总结了3个打破暗恋僵局的方法:
1.双向奔赴的核心是 “共同成长”,把“单向付出”变成“双向合作”。尹兮茉最初暗恋边尘时,总是偷偷对他好:给他带早餐、帮他记笔记、替他掩盖迟到……但这些“好”太隐秘,边尘根本没察觉。直到她鼓起勇气说:“我需要你陪我复习,因为我不敢一个人走夜路。”边尘才意识到,原来她也需要自己。
爱情里,“我需要你”比“我对你好”更有力量。试着把“我为你做了什么”变成“我们一起做什么”——比如约对方一起做饭菜、一起做家务、组队打游戏、一起夹娃娃、一起跳舞等。在共同目标里,自卑会慢慢消散,因为你们是“队友”,不是“施予者和接受者”。例如杨文韬、张灿夫妇参加《这就是街舞3》时,跳的双人舞《囍》一炮走红。舞者之间的爱情故事很简单,也很美好。杨文韬回忆:“我是老师,她是学生,她来上我的课,彼此吸引。”杨文韬表示,他和张灿很“互补”。“有时候我接触的人比较多,容易被大家的声音左右,但张灿能遵从自己内心,不会受太多的干扰。”每当杨文韬感觉迷茫时,张灿的声音就出现了,“我们最开始的想法,她会帮我守护。”
2.用“具体行动”代替“自我怀疑”,阿德勒说:“自卑的人总在想象‘我做不到’,而自信的人总在思考‘我怎么做到’。”尹兮茉曾因为边尘的一句“你太乖了,就做好你乖乖女的本分”而自卑,觉得自己不够有趣。但她没陷入“我是不是不够好”的内耗,而是尝试考取摩托车驾照,努力学习跟他考取同一所大学——她用行动证明:“我可以变成你喜欢的样子,但前提是,你也愿意看见我的努力”。暗恋中最忌讳“自我感动式付出”,与其纠结“他喜不喜欢我”,不如把精力放在“我怎么让自己更喜欢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足以配上他”上——学一项新技能、培养一个爱好、坚持运动锻炼或多读书增加阅历……当你把生活过得热气腾腾,自卑就会变成“我值得被爱”的底气。
3. 接受“不完美”,才能遇见“对的人”。短剧里,边尘曾对尹兮茉说:“我以前觉得,喜欢一个人就要变得完美,现在才明白,完美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愿意为对方变得更好。”这句话,戳中了阿德勒的核心观点:“优越感不是和别人比,而是和昨天的自己比。”
追完《他远在咫尺》,我忽然明白:暗恋不是终点,而是我们认识自己的镜子。它让我们看清自己的自卑、渴望和勇气,也让我们学会:真正的爱情,不是“我远远看着你”,而是“我走向你,你也走向我,我们一起走向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