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约束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社会规范。哪怕做到一天,天下也在向着仁的方向转变了。追求仁是个人的事情,难道是要靠别人吗?”
钱穆先生特意强调“克己”不是指克制私欲,而是指约束自己的行为,也就是社会生活中应当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其实就是仁。不顾他人就是“不仁”的开始。“复礼”是践行礼,不是恢复之意。根据钱先生的解释,内心有仁,行为外在表现为礼,二者内外统一。
钱穆先生还特意解释了宋儒关于“存天理灭人欲”的解释虽然也能自洽地解释论语,但是并非《论语》本意。关于“天下归焉”钱先生认为只要一日达到克己复礼,则看待世界方式,对世界的感受都会改变,“归入我的人心”。
李泽厚先生给出了当代社会对礼和仁的认识,应将二者明确区分。他将礼对应为现代社会的基本行为规范,将仁对应成现代的宗教性道德,前者需要通过法律法规明确规范,后者需要通过人文教育潜移默化地熏陶影响。前者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可能会产生变化,而后者则带有普遍性和相对稳定性。在现代礼和仁治理中,人受到了约束,也获得了成长。不论礼还是仁,都是以对人自然本性的约束作为必要条件的。
稻盛和夫先生认为在现代组织内部的个人要遵守企业的基本准则,而不能追求极端的个人主义,甚至要对团队成员和整个组织心存感激。如果企业中哪怕一个人改变了,整个组织也是往“人和”的方向迈进了一步。建议在读这章时,积极反省自身在组织中行为,是否“克制自己的私欲,遵守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钱穆先生对“天下归仁焉”的理解有心学的意味,我的心变了,世界也变了。李泽厚先生对这章的解释和评论大概是整本《论语今读》中篇幅最长的,可见本篇之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