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与工作密不可分,有时候生活上的情绪会带到工作中,那就不大好了。
早上醒来就心情不佳,愁眉苦脸的去了学校,因为第一节没有课,所以想着赶快调整过来,要不然第二节给学生上课,带着自己的小情绪怎么办?
其实,这些小情绪也是自己给自己找的,并没有什么值得闹情绪的地方,但自己现在是特殊时期,有时候感觉自己的小心脏特别脆弱,可能家人的某些行为和话语就会让自己纠结难受。
赶紧喝杯水,看看书,调整过来。
因为今天是周五,没打算把课文的第二课时讲完,但觉得下周想把新课暂停,于是还是给学生上新课吧!那就一定不能带情绪。
结果是我做到了。
一进教室,孩子们都热情的我打招呼,很是意外,但这是学生们平时上课时的状态,只是自己今天的状态不好,但我把自己的情绪收起来,投入到课文中。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是鲁迅的弟弟周建人的女儿周晔写的,主要是回忆了鲁迅先生的一些事迹,让孩子们感受这些内容,并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如果简单围绕这个思路,学生们只能从的人物事迹中浅层的总结出鲁迅先生是一位“为自己做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人。
但,这是远远不够的。
得想个办法让学生们更深入的理解鲁迅这个人,且不能挖的太深,小学生们的接受程度毕竟还有限。
于是,我从爱国人士入手,提示学生们熟悉的人物,话锋一转,提到鲁迅先生。
孩子们都好奇:为什么称鲁迅先生也是革命家,爱国人士呢?
先说的是当时的社会现实:社会黑暗。
再讲讲讲讲鲁迅先生的思想转变轨迹吧(也是粗略了解,得益于教了两年初中语文《鲁迅自传》)。
给学生从鲁迅的家庭讲起,家道中落,但他是位极有思想的人,不想走书生的老路子,自己想到了“实业救国”,但到日本上学后,又发现医学对日本维新有很大影响,于是又改变自己的想法,要“治病救人”救国(这时他写了一篇文章《在仙台》),但后来他又发现只是医好几个人并没有太大作用,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关键的是人的思想,于是,他又“弃笔从文”,就这样鲁迅先生就真正的走上了文学的道路,比如短篇小说《呐喊》《彷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看着学生听的如痴如醉,我接着说
中国共产党是用枪杆子救中国,而鲁迅先生是用笔杆子“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就是鲁迅先生
孩子们,现在你们初步认识了这位大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那么带着这些认识再读文章,看看你们的体会跟昨天有什么不同。
就这样,在孩子们了解鲁迅这位大家的前提下,理解起文章就很容易了,文章再多读几遍,抓住某些重要的描写方法来认识鲁迅。
……
一节课满当当的结束了,学生还余味未了,好奇我怎么知道这么多。
其实,我知道的并不多,只是讲课之前,我先把鲁迅这个人物做了个简单的了解,所以给学生讲起来,就不会特别空洞无物了。
想把课讲好很不容易,却也很容易,多读多看多预习,自然而然的就熟能生巧了。
一节课结束了,小情绪也没有了,因为我们都专注的投入到了课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