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客户运营体系是企业与客户共同选择的结果,而双方关系能否建立与持续,关键在于作为双方关系的媒介即产品服务的价值,也就是双方关系的形成都是围绕价值展开的,只是双方都有不一样的价值选择确定的模式,原因在于双方所需要的价值不同,从这个意义上也说明,等价无需交换,交换就是发生在不同价值之间。
企业是利用既有价值的资源通过成分、结构、形态等转变,使资源转化为具有新价值的产品与服务,再通过与客户交换实现价值增值。客户则是利用既有价值的资源寻求与其需求吻合的产品与服务,使得产品服务的功能得以体现,产品服务结构、形态被改变。
所以,企业客户对应关系中企业是价值创造者,客户是价值获取者,企业价值创造手段,目的是获取客户信任,而客户获取价值是目的,需要的手段即是付出一定的代价给企业,无疑双方都是自私的目的,这种自私的目的恰恰是通过互利的方式达成。
从企业角度,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仅从自身既有价值的资源与能力出发,还会选择客户类型和客户层次,也就是同样的资源能够创造出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产品与服务,企业自然会选择有助于利益最大化的客户群体,利益最大化的客户群体也有两种,一种是潜在客户数量多但是支付能力有限的,一种是支付能力强但潜在客户数量少,因此在选择过程中除去考虑企业自身因素、潜在客户群体因素,还会考虑竞争因素和其他环境因素。
从客户角度,同样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一方面考虑自身需求的产品服务的功能,这是客户选择的基本出发点,另一方面考虑付出的代价大小,是否与自己的支付能力匹配,当然由于产品服务的复杂程度、关联程度、使用寿命等不同,客户选择行为表现出多样的特征,但是,基本的原则就是产品服务的功能价值与其花费的代价比例合理。由于客户一般来说普遍缺乏产品服务的专业知识,所以,开放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的竞争对手数量多少、实力如何就成为影响客户选择的直接因素,也就是,市场越开放、竞争越充分,越有利于客户做出合理的选择。
很显然,开放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客户、竞争对手是客观存在的三角关系,简单地理解,这种关系也最容易达成均衡,并且任何一方的利益都不受损,也就是基于企业客户不同的价值选择与确定,形成了互利共赢的企业客户关系,但是,市场的开放性一旦受限,就很难形成市场均衡。
市场开放性受限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通过各种市场准入限制竞争者数量,企业竞争压力减小甚至完全没有,不再主动选择客户选择价值,而是表现出了任性,客户迫于需求刚性别无选择,企业客户表现出就是完全的不对等、不平等,客户需求无法满足,企业既有价值变成沉没成本,社会总体呈现出供给不足,短缺成为社会常态。
短缺状态下社会公众利益普遍受损,但是,制造短缺的社会运行的主导者不仅利益无损,还可以利益相对扩大。一是因为这些主导者拥有的特权能够在小范围内做出价值决定,而且,社会资源规模与主导者群体的数量相比,这种特权足够充分。二是短缺状态下,限制了多数人的价值选择,使得多数人与那些主导者群体需求满足程度差距越来越大,多数人需求难以满足,那些少数人却是奢侈无度,优越感爆炸。
可见,任何对市场开放性的管制,都是对社会公众价值选择与确定权力的直接干预,偏偏那些管制者有种种理由使其合理化,究竟为什么,其实也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