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岳早期的资历比张发奎深。在陆军小学时,薛岳就是同学们中的小头目,张发奎回忆,薛岳爱学习,上进心强,立场坚定,斗志昂扬,他对其十分崇敬。
在陆军小学毕业前夕(1914年),朱执信到学校抽选会员学生参加反袁活动,薛岳抽中离开后,再也没有回校读书。不久,他在湛江搞活动被法租界当局逮捕,随后在越南坐了两年监,直到1916年才放出来。
所以,薛岳一出道即为团队作出了垫背的贡献,作为一个尚未毕业的学生,在队内颇有名声。
薛岳出狱后继续追随朱执信参加活动,后在邓铿的招揽下,于1918年到福建加入援闽粤军,而张发奎是在1920年才加入的。张发奎还记得,他加入时工资比薛岳少了十块钱。
第一师成立时,薛岳任师直属机关枪连长,这可是重要的带兵岗位,张发奎任师部副官。1922年大元帅府警卫团成立时,薛岳、叶挺、张发奎分别任一二三营营长,从序号也可看出谁的资历深(张发奎加入援闽粤军任士官时,叶挺已经是连长)。
三人的转折点发生在1922年6月的“炮轰总统府”事件,陈炯明的部下叶举因不满大佬孙,在越秀山架起大炮轰击海珠区的大元帅府,孙陈两派随即发生大战。
薛岳和叶挺两个营当时在广州大元帅府与陈军作战,敌强我弱,部队很快被打散,薛岳和叶挺仅以身免。后两人也想重建部队,但当时大佬孙困难得很,没钱没械支持,计划不了了之。
随后,薛岳到福建许崇智的东路讨贼军任参谋职。1923年底,讨贼军受陈炯明部重创后回到广州,薛岳不久后离职,于1924年初重新回到第一师任副官长。
“炮轰总统府”事件时,张发奎营则在韶关护卫北伐军司令部,他与陈军作战失败后,带着百来人马躲入始兴老家的深山。后在第一师师长梁鸿楷的劝说下(第一师此时已归附陈炯明),回到第一师任营长。
1923年初,张发奎响应滇桂军驱逐陈炯明,事成后很快升为独立团团长。旋后在与陈军作战中多次以少胜多,屡立战功,1925年8月升为第四军独立旅旅长,几个月升为第十二师副师长,再到师长。
1926年6月,张发奎率领十二师出征北伐,其间多次担任攻坚战的主攻任务,所部作战勇猛,一路所向披靡,半年后饮马长江,十二师扩编为第四军,张本人荣获“铁军”军长盛誉。
而薛岳在1924年重回粤军第一师后,错过了第一师组建的机会,一直没得到合适的带兵机会,心灰意冷下于1925年转投蒋介石的第1军,北伐前夕任第1军第1师的团长,在北伐的起步已落后张发奎一大截。且张发奎的十二师在两湖大放异彩时,薛岳的第1军跟在后头还没开始接战,故1927年初张发奎升为军长时,薛岳还只是第1师的副师长,两人的级别差距进一步拉大。
1927年6月,张发奎在二次北伐后大败奉军,回师武汉后升任第二方面军总指挥,成为三军统帅。而薛岳则因四一二问题,被蒋介石逐出第1军,回到广州在李济深部下任一个新编师的师长。
在早期军阀气息浓厚的时代,能做带兵官,有自己的“本钱”显得相当重要,这就是徐景唐在第一师时,情愿做团长也不愿意做参谋长的原因。薛岳丢掉警卫营的本钱后,其后几年都没再重新获得自己的部队,这是他早期资历比张发奎深,但二十年代中后期落后于张发奎的关键因素。
1927年后,薛岳加入第四军阵营,成为张发奎的下属。其后几年第四军多次起事,均告失败。三十年代初,张发奎失势下野留洋,而薛岳则通过陈诚关系重新投蒋,并逐步通过战功取得蒋的信任,在抗日时出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在三次长沙大战中功勋卓著,一时名扬海内外。
相比之下,张发奎的第四战区则较为沉寂,战功相比自然也暗淡不少。但两人的资历格局早已铸形,不论薛岳的声威如何显赫,其本人一直对张尊敬有加。
这点从两人之间的信函用语亦可看出,薛岳给张发奎的致函开头均为“张长官向公”(张发奎字向华),而张发奎给薛岳的回函开头则为“伯陵兄”(薛岳字),一字之差道出了两人的资历高低。
(竟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鼓励吧。关注我,看真实而有趣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