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片段:【P42-43]
案例很重要 有人说,我参加培训不是为了听知识,而是为了从老师的案例中得到启发。
确实,案例非常重要。不仅因为案例是叙事性内容,人们喜欢听故事,更重要的是:恰当的案例可以帮助学习者领悟相关知识的适用边界(如特定情境、前提条件、使用条件等)。 互联网时代流行一种病,就是对“干货”的痴迷。不少所谓的“读书会”,主要的工作就是把一本书摘成5页的PPT或做成半小时“听书精华”视频,美其名曰“脱水版”,然后提供给读者。殊不知,脱去的恰恰是最有可能帮助学习者内化和应用的东西,留下的是最不值钱的核心知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拆书法反对片面追求“干货”。
我们发现,热衷于收藏“干货”的人,喜欢转发“鸡汤”的人,以及每天发“坚持打卡背单词”的人,往往是同一类人:对成长有压力,对学习有焦虑,却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样的学习,只好用干货和鸡汤以及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努力来自我抚慰。
若核心知识是干货,案例就是典型的“湿货”。而在RIA现场学习中,拆书家并没有那么丰富的亲身经验,可以像专业培训师那样将干货转化为精彩案例讲解,怎么办呢? ……
1. 观点Viewpoint:【片段主要讲了什么?观点是什么?】
· 片面追求干货和鸡汤,往往无法内化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
2. 原理Principle(why)
• 案例可以让知识生动化、亲切化,更容易启发学习者领悟知识的适用情景、适用条件 • 通过案例的意译,可以强化学习者对知识的应用。
3. 启发Inspire:【片段给到我什么样的启发?】
• 知识与案例的结合,可以让知识“有血有肉”,更具感染力。
• 只追求干货,往往是对学习有焦虑,无法真正学习。
4. 方法Method:【片段主要解决什么问题?给出了什么方法?如何应用?】
• 不要单纯追求“干货”和“鸡汤”内容,要重视案例的作用;
• 方法:通过书中案例意译为学习者自己的案例,并对案例进行反思。
5. 边界Boundary:【方法适用于什么场景?什么场景下不适用这个方法?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 当阅读或听到对自己触动比较大的接干货或鸡汤时,要联想自己的案例。
6. 经验Experience:【过去经历中,是否有和原文片段相关联的经历(如果没有,那么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身边人的关联案例也可以);】
• 之前的学习,往往追求和搜索别人总结的内容,如“结构思维”、“管理常识”等,而忽略知识的应用情景。
7. 反思Reflect:【这件事当时为什么成功?或者为什么失败?好,好在哪里?败,败在哪里?(反思通常和经验关联使用)】 • 由之前的搜索某主题培训,转变为搜索书籍,让自己明白知识背后的原理和情景。
8. 实践Practice:【片段方法是否可以应用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用在哪里?如何应用(尝试列举应用示例)】
学习和培训法规知识时,要更多的联系自己的经验和相关案例进行讲解。或通过飞检的案例进行知识的链接,让听者更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