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胶囊式传记,记取一个天才的灵魂,或者就用来写自己?

原创

“用胶囊式传记,记取一个天才的灵魂”

——上海文艺出版社

“胶囊式传记”是一个生造的概念,版权所有应该是上海文艺出版社。

他们率先把一套七本艺术家的传记作为专辑出版,统一包装口号是:七本胶囊式传记,记录饱受争议的天才灵魂。

网络上的解释说:胶囊式传记式一种简短、浓缩的传记形式,旨在以简洁的方式呈现一个人的生平和主要成就。

第一套七本的书名如下:

《爱伦坡:有一种发烧叫活着》

《梵高:一种力量在沸腾》

《塞林格:艺术家逃跑了》

《卢西安·弗洛伊德:眼睛张大点》

《汉娜·阿伦特:活在黑暗时代》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他知道得太多了》

《大卫·林奇:他来自异世界》

都是10万字出头的篇幅,口袋书形式,从书名看,内容也比较轻松,属于增加谈资的轻阅读。

电子阅读时代,开本大小倒不是成为“胶囊”最主要的形式,我的理解,这个“胶囊”指篇幅的短小,内容的聚焦,知识的密度,以及阅读的低门槛,没有背景知识负担。

话说上海文艺出版社真是会造概念呢,若干年前的“五角丛书”,一开始推出来,真的是每本售价五角,同时也指内容的丰富性,也是小32开,又窄又薄的口袋书,字也印得又小又密,真是完美体现上海人精明又精致的思维和行事方式。

然而,我想到的是,这种“胶囊式传记”的写作思路,不是也刚好可以让普通人用来给自己写传记吗?

我得到启发是因为这本《弗吉尼亚·伍尔夫》别致的结构:

7个伍尔夫的“房间”——从空间角度诠释传奇女作家伍尔夫的一生。

根据“编辑推荐”,还有两条:

N组关键词,敲开伍尔夫之门——家人、伴侣、爱人、朋友;婚姻、友谊、疾病;死亡、流水、写作、性……

41幅珍贵历史图片,打开伍尔夫的朋友圈——包括但不限于,伍尔夫和伦纳德的订婚照,伍尔夫与维塔、伍尔夫与斯特雷奇的合照……

我们都知道伍尔夫那句著名的宣言:“女性应该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因此用“房间”来结构伍尔夫的传记,不是令人拍案叫绝吗?

空间+时间,形成这本书的结构:

1、海德公园门22号,1882-1904年

2、戈登广场46号,1904-1907年

3、菲茨罗伊广场22号,1907-1911年

4、不伦瑞克广场38号,1911-1915年

5、里士满天堂路34号霍加斯宅,1915-1924年

6、塔维斯托克广场52号,1924-1939年

7-8、蒙克屋1919-1941年

这对于普通人写自传,简直是提供了模板呀!

当然,可以用专业+时间、城市+人物等不同组合来替换,以便安排传主最有个人特征的素材。

顺便说一下,这个思路对于做人物的小专题研究,也是很好的破题方式。

至于内容文笔嘛,我摘了开头段落的前三句,大家读一下:

海德公园门的顶头连着交通繁忙的肯辛顿路,肯辛顿路往西就变成了肯辛顿大街,这条马路面对着肯辛顿公园。海德公园门22号是一座拥有荷兰式尖顶的建筑,它的顶上又加盖了两层,背后延伸出一间餐厅。宅子里还有许多形状奇特的小房间,设计方案是弗吉尼亚的母亲为了节省设计师费用自己想出来的,这意味着六七个仆人挤在一个只有一个浴室和三个抽水马桶的家里。

怎么样,是不是百字营的平均水平?

这种描述,是不是也可以用到参观博物馆、古建筑的记叙和描写?

你的职业是什么?你的爱好是什么?你可以用最符合自己“人设”的线索和角度,来结构自己的故事,写下来,你就会发现自己也是“天才”。

期待你的好文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