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进度:114/266 @ 2017/3/28
今天读的内容:
⊙ 当“空间”开始出现
⊙ 营造琐记
⊙ 循环建造的诗意—— 建造一个与自然相似的世界
⊙ 隔岸问山—— 一种聚集丰富差异性的建筑类型学
当内容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难理解,我开始思考我是否有必要读这么一本超出我能力范围的书。人是这样,经常喜欢挑战自己,而对待挑战的方式却不尽相同,而这些处理方式也可以从各个角度去解读。量力而为?精诚所至?
但不管如何,探索不熟悉的领域,总是能获得某些收获的。比如说,对中国山水画从来不感冒的我,通过王澍时不时对山水画的介绍,对其有了新的认识和改观。王澍的很多建筑理念都是由山水画得来的。说来说去,他都在反复强调一个道理,就是建筑要与自然相融合,创造出一种栩栩如生的自在感。
起初我对这些颠来倒去晦涩的抽象概念 有些反感和不屑一顾,但是当王澍举例出他的建筑作品,除了之前提到的宁波博物馆和中国美院象山校园外,另一个建筑使我非常赞叹,即中国美院象山校园内的“水岸山居”。
水岸山居手绘图
通过看书中的一些展示图,和结构图,可以体会到设计这么一所,与自然结合,外表简单内部功能和结构却十分复杂的建筑有多么令人钦佩。从这一点上,我便不由佩服起建筑师来。但,关于语言过分复杂化和抽象化的建筑理念描述,其实也许没必要。
另外一幅图我也很喜欢王澍的理解。
(明)《仿黄鹤山樵山水图》
....可以类比为观看一张典型北宋山水画的经验,人们大多以为这种看画就和看一张西洋油画类似,只是站在几米外看,却不知,看山水画是一种特殊的经验。在外看,可称“山外观山”,更要紧的,是走入画中去游,我称为:山内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