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年这一年的春节,又一个狗年,历经多年的很多风俗在悄悄开始改变。
比如放鞭炮。今年天津地区不让放鞭炮了,这一旦没有炮声隆隆,所谓的“年味儿”可以用荡然无存来形容。年味儿是鞭炮的声响和礼花的灿烂,还有炮硝的刺鼻味道,甚至是飞舞的红色纸片碎屑和黑色的升腾起来的浓烟。鞭炮对于过年的味道的助推意义,功莫大焉。什么是年味儿呢,年味儿是一种混合味道,鞭炮味儿肯定是其中重要的部分。
鞭炮的使用在过年的很多个环节里,比如子午交接,用鞭炮声来表达祝福和互动。过年时候,大家空前团结,所有中国人整齐划一的在做同一件事情,这就是普天同庆。大家可能知道自己的亲朋都在包饺子,但是不是真的在包呢,是在哪一刻在包呢,不知道。而在子午交接时刻,大家在统一的时间,用点燃鞭炮的方式,发出共同的声音,这个时候,大家的心连在了一起,甚至是一起欢呼一起热泪盈眶。
比如祭祖,在坟前用鞭炮声是要跟先人说话,告诉他们后人来看他们了,告诉他们活着的人们都还活的不错。炮声没有了,先人们还能不能知道后人们来了,知道又是一年,随着鞭炮声响,春天就来。
鞭炮的最初功能是驱邪避灾,用红色和声响震慑妖魔鬼怪。除夕夜晚静悄悄的,是多年没有过的体验,静的有些寂寥。没有了鞭炮,或多或少觉得,有些不安全。
当然,年味儿是历史形成的,也不应该人为刻意追求,实际上日子如同水一样,缓缓流淌,为了年味儿而为之,那还有什么意思。还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吧。鞭炮的副作用也是不小,每年大年初一看到那些环卫工人扫炮灰,真心觉得他们不容易。污染环境,引发火灾,每年还有不少人身事故,炸掉手的,炸瞎眼的,都有,年肯定是过不成了,还要去打官司,这就很不值得了。但是最让人担心的是法律的公信力,禁止放炮的事,不是第一次了,也不是天津这一座城市,很多城市都曾经禁止放炮,后来很多城市由“禁止”改为“限制”,也有的城市什么也没说,就又悄悄允许了,朝令夕改,对制度是最大的伤害,就算今年制定的规矩,到明年又改变了,也是不严肃的。下次再制定条例,恐怕就没有人愿意听了。所以,在颁布有一个政策法令之前掂量一下还是必要的,搞个听证会也不啰嗦,如果觉得不一定能执行的好,也可以做其他的打算。那些年天津的条例起初也是禁止放炮,后来改成了限制,再慢慢演变为可以了。所以这次的禁止放鞭炮的条例也有人表示了担忧,是不是能做的好,是不是能坚持下去,需要时间的检验。民间行为从来也都是遵从官方的引导,而官方的作为也都要考虑到所谓的民意。
这个除夕夜,除了跟以前相比更安静以外,好像也没有太大的区别。丁酉年过去了,戊戌年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