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和弟弟程颐,世称“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想必大家都听过“程门立雪”的故事吧。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当时四十多岁了)和游酢向程颐拜师求教,恰好程颐正在午休而外面又下起了大雪,他们为了不影响程老休息,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等候。待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积了一尺多厚了。
下面这个故事是关于程颢的。
谢良佐少小就很聪慧,读了很多书,学问很好。
一天,当他前去拜师程颢时,程颢问他:你平时读什么书?
谢良佐说:史书。
程颢顺手从成堆的史书中随便抽出一本,翻开一段,他诵读如流,把程颢提到的一大段整个背诵了下来,一字不差。
程颢再抽出一本书,从中翻开一页,谢良佐仍然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
之后,谢良佐恭敬地站立着,本以为自己的博闻强识能得到老师的称许,不料程颢老师只说了四个字:
玩物丧志。
谢良佐登时面红耳赤,汗如雨下。
玩物丧志本意是指人在器物上流连忘返,不知退离而被外物牵着走,没有了己心,丧失了意志。
程颢老师看出了他心中的疑惑,就给他讲了道理,说:我记得熟,是自然而然记得熟,能够随时联想起来;读书时不漏掉一字,是因为我服膺这里面的道理,唯恐自己吃不透、学不会。
你记得熟、背得多,是竭力强记、勉强为之,你是不是真的懂?很难自说;且你是以此来向别人炫耀,那是有问题的。之所以批评你玩物丧志,是因为能背诵大段词章这种事情,实在是雕虫小技、无须如何夸赞。
史书浩如烟海,大段大段地背下来,把精力放在强记、博记上面,还自鸣得意,实在是干了一件愚蠢的事情。以记忆力强,能背诵很多东西为荣,那是一种堕入恶趣,是玩物丧志。
成甲老师有本书叫《好好思考》,里面也提到过一个观点:我们之所以要“知人论世”地深究一个思想,其核心本质是:
要理解一个思维模型的产生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适用边界。越伟大的观点和道理,就越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字面意思之外的背景,如果我们不理解其产生的前提和适用的边界而盲目套用,将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
你学到一个知识、方法、道理,还需要亲自实践,只有把学到的应用到实践,做到“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学问,否则,只是玩物丧志。
事实上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是在玩物丧志、自我陶醉、自欺欺人。
自己看到一个观点,学了一个课程,感觉醍醐灌顶,仿佛打开了真理的大门,然后呢?
然后遇到类似的事情与往常一样,依旧如此。并没有做到学以致用。
更有甚者,学到了一些东西,光说不练,遇到场合只会滔滔不绝的说,即使说的头头是道,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用一句现在的流行话来说就是“然并卵”。
有的人会说了,我是真想把学到的应用到实际,但是,就是一到关键时刻想不起来,只有事后才恍然大悟:“哎呀!应该这样做才对,我以前就知道了呀,怎么当时就忘了呢?”
这种情况的人最本质的原因是,你并没有深刻的明白那个知识点或者道理的本质,因此,你应该用的时候就会想不起来。
对于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需要两个方法并行。
多思考和每日复盘。
多思考能够锻炼自己看透事物的本质,更好地应用于实际。我们每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或者道理,要认真思考它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每日复盘不仅能够找到不足,及时弥补不足,还能巩固自己的思考。
每日复盘具体方法是:每天睡前问自己5个问题:
1.今天我做的正确的事有哪些?
2.这些正确的事我如何保持下去?
3.今天我做的错事有哪些?
4.做的这些错事原因是什么?
5.我的改正措施是什么?
值得注意的是:要真实的问自己的心,真诚的扪心自问,不要自欺欺人。
如果你关键时刻总记不起原先懂的道理,这两点能及时帮助自己更加深刻理解事物的本质,至少下次在发生就不会忘了。
不要让读书成为玩物丧志,我们要做到知行合一,切记:光说不练是假把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