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去做一点事而不是去想。人生没有顺境,最大的确定是不确定性。
作者给出的四条育儿准则,分别是:善意养育、明确父母和孩子的职责、减轻羞耻感、心理韧性大于快乐。接下来,我们进入更加具备实操性的部分。
如何帮孩子建立自信。
说起自信,我们往往会把它定义为自我感觉良好、对自己感到满意。但作者指出,这是对自信的误读。如果我们把自信定义为自我感觉良好,那么我们就会避免让孩子感到失望,不想让孩子觉得自己不擅长某件事,但这其实是在伤害自信。
作者认为,自信指的不是感觉好,而是相信“我完全知道我现在的感受,我的感受是真实的,拥有这种感受的我也是好的。”自信是不论自己有什么感受都觉得很自在,相信不论我有什么感受,我都可以做自己。
当孩子感到难过时,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停止难过,会否认孩子的感受,比如向孩子说:“这只是一件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父母的本心是好的,是希望孩子能高兴起来、肯定自己。但孩子听到的可能是:“我可能不太了解我的感受……我本觉得我很难过,可我最信任的成年人却告诉我,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而这可能让孩子无法信任自己的感觉。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作者给了我们几个小提醒。
首先,我们可以说出孩子的感受并且表达接纳,这样孩子会相信自己的感受是真实的。比如,你的女儿说她不想去参加足球训练。比起说:“可是你很喜欢足球啊!”不如说:“你现在觉得踢足球有点难,是吧?这是正常的,我们一起来想想怎么办。”
第二,我们可以多多使用这个句式:“你是怎么想到这么做的?”比起“你真棒!”“你真有天赋!”这样的外部肯定,我们要更多地夸奖孩子的内心,夸奖孩子做事的过程。比如,比起夸孩子画得很好,不如问问孩子:“你是怎么想到要画这个的?”“你是怎么想到要把这几种颜色混到一起的?”这样夸奖才能帮孩子提升自信。使用这样的句式,我们是在告诉孩子,我们感兴趣的不仅是他产出的结果,还有他思考的过程。孩子不会过度渴望获得别人的正面评价,而是关注自己在做的事情,更多地去了解自己。
第三,更加重视孩子的内心世界,比如个性、感受和想法,而不是他的成绩、结果等外在表现。假设孩子参加了运动队,那么,属于孩子的内心世界的,有孩子在训练中的努力、孩子尝试新事物的意愿、孩子对比赛结果的看法。相反,属于外在表现的东西就是进球数、比赛结果等等。在孩子的学业方面,属于孩子内心世界的,有孩子在哪个科目上感兴趣、孩子尝试加分题的意愿,而属于外在表现的就是学习成绩、考试排名。父母越是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也会更看重自己内心的声音。自信的孩子,往往有同样的信念,那就是自己的内心要比外在表现更重要。
最后,如果自信是信任自己,那么培养自信的孩子就是教孩子信任自己的感觉。其实,哪怕是对成年人来说,这也很难。我们也都会有怀疑自己感受的时候,“我是不是反应过度了?”“我有这种感觉是对的吗?”这都是在自我怀疑。作为父母,为了让孩子养成理解和信任内心感受的习惯,我们要多对孩子说“你最了解你现在的感受”。如果孩子很害羞,不愿意离开你,你可以对孩子说:“你还没有准备好和别的小孩子一起玩,没关系。你最了解你自己现在的感受。等你准备好了再过去。”这些都是在告诉孩子,相信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