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是继《白夜行》之后,我看的东野圭吾创作的第二部小说。相比我的那些东野圭吾死忠粉的朋友们,我对东野圭吾作品的文风和思想的理解并没有他们的全面。也正是因为没有博览东野圭吾的小说,所以《恶意》给我带来了更多震撼与意外。
《恶意》是东野圭吾以警察加贺恭一郎为主人公创作的系列作品中第四部。它与《白夜行》都可以称为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在这两部作品里,东野圭吾把他对于世间恶意的来源归纳成了两类,一类是《白夜行》中为了爱粉身碎骨,一类是《恶意》里因为恨万劫不复。
《恶意》的开篇由一起命案展开。著名作家日高邦彦在迁居异国前在家中被害,电脑屏幕上还留有未完成的稿件。命案现场的第一发现人是日高邦彦多年的好友野野口修,和新婚妻子日高理惠。
东野圭吾将剧情的发展(破案的过程)以野野口修的手记和警察加贺的探案记录穿插进行,两个主人公以不同的视角记录了案发之后探寻凶手的过程。
野野口修虽然是日高邦彦的老朋友,但是他的手记却客观地记录了自己对于日高被害的想法,和对于警察加贺不断登门拜访、询问案情的经过。正是因为野野口对于案件的态度过于冷静,让加贺对他产生了怀疑:认识多年的朋友在家中遭遇谋杀,野野口俢却冷静的出奇,甚至解释说这是作家的职业习惯造成的?!
所以加贺在探案记录里,记录下了他对于野野口的种种猜疑。野野口和日高到底是什么关系?日高真的像野野口描述的那样冷酷无情吗?谁是当年那场校园暴力真正的受害者?加贺的手记让读者通过另一个视角去审视案件,甚至渐渐地发现野野口看似客观的手记里逐渐显露出的破绽。
同一起案件用对比的手法记录探案过程,通过不同的视角审视这场疑点重重的谋杀案正是《恶意》的精彩之处之一。这样的写作方法自然地把读者代入了书中的场景,跟着加贺一起猜疑、探寻真相。让人舍不得放下书本,一心只想知道谁说的是对的,真正的凶手到底是谁。
拿到书的第一天我就是被这样对比的手法吸引着,舍不得停下。等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受到加贺探案记录的影响,猜测野野口修是杀害日高的凶手,但是一直想不到他的作案动机是什么。直到读到《认识他们的人所说的话》,我才惊讶地意识到野野口修杀害“朋友”的动机是什么---看似简单的理由,却让人细思极恐。
(野野口的杀人动机我就不明说了,留给你们自己去阅读,看看和你们想的是不是一样的(ૢ˃ꌂ˂ૢ),可以在留言区一起讨论~)
加贺采访了野野口和日高曾经的同学、邻居和亲戚。从被访者的口中,读者了解到野野口和加贺在少年时代的性格和为人。
加贺坚信一点:一个人的性格和为人是不容易轻易被时间改变的。这也使他更加确信了野野口的杀人动机。让过去认识野野口和日高的人提供对他们过去性格和行为的描述成了这本书出彩的第二点。
最后,让人赞叹的是东野圭吾对于细节的把控,环环相扣。一本书、一颗樱花树、甚至一场回忆都成为寻找真相的线索。书中开篇提及的细节最终成为结尾处破案的关键之处。我不禁感叹,这是多么细致的剧情设计和缜密的编排啊!
东野圭吾开篇就描述了日高家的环境:”住宅的附近是一片杂树林,浓密的树荫覆满整条巷道。“这非常适合凶手在黑暗中隐藏自己。另外野野口家距离日高修家仅20分钟路程,这使野野口有充分的作案时间。
当我读第二遍《恶意》时,我才意识到这些细节之间紧密的关系,才发现当初一目十行略过的环境描写其实是推动剧情的重要环节。而且,第二次认真地阅读让我发现野野口修在他的手记撒了很多慌,很多情节都能根据后面的情节判断真假。
看到豆瓣读书上一位读者这样评价:”东野圭吾的《恶意》才是真的恶意!“
我一直以为凶手作案必须要有充足的动机,后来在阅读了《白夜行》和《恶意》之后,才明白人心里的恶意,那些爱恨情仇足以作为动机让一个人冲动地作恶了。曾经自以为的”充足的动机“其实都是建立在爱恨情仇上冠冕堂皇的理由罢了。
外媒这样夸赞东野圭吾的《恶意》:”一直以为知道凶手是谁,推理就完成了,然而《恶意》颠覆了这一点。“ 让读者反思自我行为,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正是《恶意》让我感到内心震撼和由衷赞叹的原因。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东野圭吾的《恶意》,那我建议让它成为你的书单里的下一本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