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听了小学三年级一节英语课。授课老师虽说是新入职,但教态得体大方,语言流利清晰,抑扬顿挫很有感染力,让我受益匪浅。
我总认为判断一节课的优劣,首先看课堂上学生真实参与度的大小,其次看这节课学生真正学会了多少。花里胡哨的作秀课我见得太多,不说也罢。
这节课的题目是《Lesson17 What’s for breakfast》。教师先用卡片复习提问,出示milk egg bread三个单词图片,然后和学生一起做游戏,唱歌谣,强化句型训练,最后进行当堂检测,布置作业结束。
整节课环节明确,过度自然,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达成度高。
但听课过程中一些细节让我想到了许多问题,在此一并商榷。
首先是题目,单词breakfast的第一个字母应该大写。这虽然是个小问题,但若经常被老师忽视,久而久之,会形成教学上不严谨的习惯,很危险。
就像数学课上画图需要用直尺或三角板,物理课上取用砝码要用镊子,化学课上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
让学生领读时,领读学生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学生位置站对了,他才能真正找到当老师的感觉,才会调动所有的感官,尽最大努力完成老师交待的任务,让课堂从意想不到的地方出彩。
学生能在多数人前侃侃而谈,不仅能提升他的自信心,也是他自己人生的一种历练。我不相信所有的老师,在全中心校老师会的发言席上,都能神态自然。
老师上课的声音大小变换,也是调控课堂的主要手段。如果老师上课一味地高声,会让学生在强烈刺激下迅速疲劳;如果老师上课一直声如蚊蝇的嗡喃,学生也会听不清楚索性放在一边。
单田芳的评书大家都爱听,因为他每个字每个词的声音大小都不同。平静时如小溪流水,高潮时似激雨奔雷,总是让人如临其境,悲喜莫名。
低年级课堂教学,采用游戏、课本剧、童谣等方式,什么时候都是学生的最爱。让学生在快快乐乐中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是一个老师最大的教育智慧。
如果老师的每一节备课,都能站到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了解学生的爱好和习惯,坚持下去,离一个特级教师已是不远。
我坚持认为,每节课都该有一个“当堂检测”。学生这节课到底学到了多少,从学生的目光中来看,显然很不科学。
这时候,“当堂检测”无疑就是测量本节课教学效果最客观的一个工具。学生是不是学会了,通过简单的几道题,立见分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听任何人的课,都会有收获,关键是你有没有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