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琴者在练琴的过程中,除了要做大量的重复练习,还要随时“监听”自己的演奏。
这里之所以用“监听”这个词,是因为“听”带着明确的目的性。
不是欣赏,不是聆听,而是发现自己现阶段的错误与不足,并随时都可以停下来改正。
既是对练习效果的及时“监控”,也是学琴者提高“内心听觉”能力的方式。
为什么不能只靠身体上的感受与“触觉”?因为“监控”的范围还远远不够。加入听觉,等于又多了一双“眼睛”。
以下宛与洛为大家介绍两种“监听”的方法。
一、在演奏过程中的“监听”
这也是日常练习中,使用最频繁的“监听”方法。
每演奏一个乐句,甚至一个音符,学琴者除了在“触觉”上感受自己指法的正确与否,感受自己手指、手臂甚至整个身体的力度控制外,还要从音响效果上及时作出判断。
通过大量的重复练习,学琴者不仅获得了“肌肉记忆”,也练出了良好的“内心听觉”。这种能力,可以迅速觉察出那些演奏不恰当的内容,从而有了及时改正的机会。
那些经常演奏的音符、节奏、乐句,会在学琴者的头脑中形成固定的“感觉”。这份“感觉”,包括了音高、音色与各种律动感。
在练习的过程中,一旦听到了与这份“感觉”不同的感受,学琴者便可以迅速发觉自己的演奏出现了“偏差”。
然后再通过对比,发现当前的演奏与之前“感觉”的差别,从而作出合理的调整。
这比“触觉”上的“监控”来得更灵敏,尤其是在“内心听觉”较稳定了之后。
二、在练习、演奏结束后的“监听”
这主要是指对练习的内容所进行的录音,包括录制视频。
同样是“监听”自己的演奏,但与演奏中的“监听”不同的是,这是以“第三人称视角”、以“局外人”的身份所进行。
这样的“监听”能发现一些,当时在演奏过程中未曾注意到的错误。比如两个音符之间因“转换”不够流畅,所产生的一些小杂音。
为什么学琴者在演奏的过程中,不容易注意到这些微小的错误呢?
这是因为注意力有限,学琴者既要用眼神提前读谱,还要靠耳朵进行“监控”,另外还要将乐谱上的各种信息,以指法的形式表示出来。
当考虑那么多时,无暇顾及那些遗漏的小错误,自然也会是正常的事了。
也正因如此,在演奏中“监听”不出来的小错误,我们可以用录下来的方式,进行“全身心”、“沉浸式”地“监听”。
小错误便可以较容易地被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