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年少日记》之前,我对他的评价是:应该不是我的菜吧。
看完之后,我说,还好我来了。
说实话在引进之前,去年就在香港买票去看了,但因为各种原因看了三分之一不到一半就走了。当时的感受是,应该很好后边会有转折,但前期的节奏不是我的菜。
回到北京,和朋友聊起这部影片的时候,我都会说,如果可以去看看吧,虽然对我来说,不是我特别喜欢的类型。这是真心的,我认为他会是一个好影片。但,或许,真的没有办法让我产生共鸣。
这次放映,我纠结了一阵,便走进了戏院,我想看看,后面的故事到底能不能给我惊喜,还好,我鼓起勇气走进了影院,还好故事的结尾他们再次相遇了。
《年少日记》这个电影,围绕了社会、原生家庭、心理问题三个方面展开讨论。故事以一个“未署名的遗书”做引,拉起回忆线慢慢的把伤口和真相讲给你听。观影结束后,朋友问我“你是什么时候发现他或许不是他的”,我说“不记得了,但隐约感觉故事没那么简单,或许是他走进病房,父亲对他的称谓,也许是他们一家三口去旅行的那一刻”。
【我不是一个重要的人】这句话充斥了故事全篇,让我不禁想起《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那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看到朋友圈有人说,看电影的过程当中,无数次的联想到了自己的过去;有人说,第一次发现,影厅里静的只能听到啜泣和抽纸巾的声音。这不禁让我开始反思,或许,去年的我真的错了,之所以会让我觉得平淡,或许是因为那时的我就像不愿走进他的内心的爸爸。或许我是爱他的吧,但是因为有了一些莫须有的对比,让我对他的慢半拍产生了“负面”情绪和反应。却忘了,这个世界上,除了时钟,没有什么是可以千篇一律的,整齐划一的存在。艺术或是人本身,本来就应该是多元的,是存在差异的。
那卷录音带随着时间的推移,走向了生命的倒计时。就像他一样,他最后的求救,最后的挣扎,最后的遗憾,化为永远无法弥补的痛。对于逝者而言,这种遗憾是有迹可循的,而忏悔是亡羊补牢的。
真希望,最后的他可以伸出手去抱抱他。不过还好,他拥抱了另一个他,也同样的拥抱了,千千万万个他。
文章的最后,我想说,请你务必千万次的就自己于水火之中。
或许我们的原生家庭并不完美,甚至是带给你压抑与恐惧的源头;也许我们和普通人相比,有那么一点的不同,但那又如何。这个世界上不会存在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也更不会存在一模一样的人。我们所经历的一切伤痛也好,歧视也好,冷落都好,都将在未来的某天化作保护我们自己的坚硬的盔甲,会化作羽翼轻轻带我们飞过世俗的院墙。你要相信,你要记住,你就是你,不是任何人的复制品、木偶或是玩具;你将是,你会是,那个永远闪闪发光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