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周颂·噫嘻
贡献维护者 朝阳山人
《周颂·噫嘻》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反映周代社会生活的农事诗。全诗一章,一共八句。前四句是周王向臣民庄严宣告自己已招请祈告了上帝先公先王,得到了他们的准许,以举行此藉田亲耕之礼;后四句则直接训示田官勉励农夫全面耕作。诗虽短而气魄宏大,从第三句起全用对偶,后四句句法尤奇,即使在后世诗歌最发达的唐宋时代也是颇为少见。全诗既由其具体地反映周初的农业生产和典礼实况,从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又以其突出的“错综扇面对”的修辞结构技巧,而具有较重要的文学价值。
作品名称:周颂·噫嘻
作品别名:噫嘻
作者:无名氏
创作年代:西周
作品出处:《诗经》
作品原文
周颂⑴·噫嘻⑵
噫嘻成王⑶,既昭假尔⑷。
率时农夫⑸,播厥百谷⑹。
骏发尔私⑺,终三十里⑻。
亦服尔耕⑼,十千维耦⑽。[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周颂:《诗经》中“颂”部分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颂是祭祀宗庙的乐歌,不仅配乐,而且还有舞蹈。周颂部分今存三十一篇。
⑵噫嘻:感叹声,“声轻则噫嘻,声重则呜呼”,兼有神圣的意味。
⑶成王:周成王。
⑷昭假(gé):犹招请。昭,通“招”;假,通“格”,义为至。尔:语助词。
⑸率:率领。时:通“是”,此。
⑹厥:语助词。
⑺骏:迅速;一说通“畯”,田官。发:开发。私:私田;一说农具“梠(sì)”的形误。
⑻终:井田制的土地单位之一。每终占地一千平方里,纵横各长约三十一点六里,取整数称三十里。
⑼服:配合,从事。
⑽耦:两人各持一耜并肩共耕。一终千井,一井八家,共八千家,取整数称十千,结对约五千耦。[2][3][4][5][6]
白话译文
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
我将率领这众多农夫,去播种那些百谷杂粮。
田官们推动你们的耜,在一终三十里田野上。
大力配合你们的耕作,万人耦耕结成五千双。[3]
创作背景
这就是一首反映春天祈谷的诗。此诗的产生时代,历来争议较大,一说是在周成王时期,一说是在周康王时期,这争议主要是因对“成王”和“昭假”的不同理解而造成的。
关于“成王”,《毛传》认为是“成是王事”,《郑笺》认为是“能成周王之功”,后人因而认为诗“作于康王之世”(何楷);但大多数人认为成王是生号而非死谥(马瑞辰、王先谦、王国维、郭沫若)。关于“昭假”,有人认为只能用于神灵(王先谦),因而昭假的对象是上帝或先公先王,诗系“春夏祈谷于上帝也”(《毛诗序》);但也有人认为昭假也可用于生人,诗为成王藉田典礼时昭告臣民之辞(袁梅、王宗石)。经过《诗经》与出土西周青铜器铭文中“昭假(邵各)”用法的比勘,发现昭假确实是用于神灵的,但“祈谷和藉田典礼时昭于上帝”和招请先公先王应不矛盾,因为“藉田之谷,众神皆用,独言帝藉者,举尊言之”(《周礼》贾公彦疏)。近人也有主张诗虽写成王藉田,但口气却是成王的近臣向农官传达再由农官向农奴发令(孙作云、郭沫若、高亨)。
根据《国语·周语》等记载,藉田典礼分为两部分:首先是王在立春或立春后之“元日”(吉日)行裸鬯(灌香酒祭神)祈谷之礼,然后率官员农夫至王之“藉田”行藉田礼,象征性地做亲耕劝农之举。[2]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此诗叙述了周王祭毕上帝及先公先王后,亲率官、农播种百谷,并通过训示田官来勉励农夫努力耕田,共同劳作的情景。
全诗八句,分为四、四两层。前四句是周王向臣民庄严宣告自己已招请祈告了上帝先公先王,得到了他们的准许,以举行此藉田亲耕之礼;后四句则直接训示田官勉励农夫全面耕作。诗虽短而气魄宏大。从第三句起全用对偶,后四句句法尤奇,似乎不对而实为“错综扇面对”,若将其加以调整,便能分明看出:“骏发尔私,亦服尔耕;终三十里,维十千耦。”则骏和终、亦和维字隔句成对;其它各字,相邻成对。此种对偶法,即使在后世诗歌最发达的唐宋时代,也是既颇少见,又难有如此诗所见之自然。
此诗写谷类多曰百谷, 土地广曰三十里,劳动力多曰十千。都用数字来作夸张。三十里一说,争论很多。但就《毛诗笺》云:“竟三十里者,一部一吏主之。”可见不止一个三十里,又如各家负责三十里,都可说是夸张。这些反映他们注意掌握了农时,使地尽其利和集中大量劳动力,将来庄稼定能如愿丰收。
此诗在八句短章中,抓住了农业生产要素。要点既明确,次要因素自然也包括在内,这样提纲挈领,以主带次,以重概轻的写法,正适合简短而便于入乐演奏的《颂》的特点。
总之,《周颂·噫嘻》一诗,既由其具体地反映周初的农业生产和典礼实况,从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又以其突出的“错综扇面对”的修辞结构技巧,而具有较重要的文学价值。[3][4]
名家点评
宋代朱熹《诗集传》:“此连上篇(指《周颂·臣工》)亦戒农官之辞。”[1]
参考资料
[1] 朱 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55-156
[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757-758
[3]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65-666
[4] 周啸天.诗经楚辞鉴赏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847-849
[5] 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510-511
[6] 周明初等 注释.诗经.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