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怎么想到读“心灵”这类型的书呢?
A:一直比较好奇人的心理活动是如何被调动和形成的,所以初衷是想了解自己的内心活动,从而对当前的生活作出一点改变。
Q:怎么找到这本书呢?
A:在微信读书上的“心理”分类中,我记得是在“积极心理学”这个具体分支,可能潜意识里也是想得到积极的反馈吧。
Q:拿到书的第一步是什么呢?
A:看目录,初步了解一下大纲。
(说实话,目录给我一种又是一本心灵鸡汤的感觉,后来事实证明其实并不是哈哈哈)
Q:读完你还能记得住里面的内容吗?或者说是观点?
A:
1)其实没有读完整本书,当我觉得已经从这本书读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后,就没有很纠结要全部读完。(我记得有一个伟人也是如此——他从书店买了好几本书,每本书读到自己想要的内容之后,就把书送给随行助理了),这样读书的压力不会太大。
2)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目的论”的心理哲学理论。
如果遵循阿德勒的说法,人应该斩断过去的事情造成现在的你之间的链接,抛弃“原因论”,讲求目的论。但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是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只要不赋予这件事意义,心理创伤就并不存在。
人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采取行动的存在。
Q:乍一听是很反常态与反常识的理论。
A:没错,我一开始也是同样的感受,人怎么能不受过去的影响呢?但这正是阿德勒理论的精髓所在,我们需要反复提问反复理解反复回答。所以我很推荐一读。
Q:对你现在的心理有什么改变吗?
A:我的心理确实有不小的变化,突然能找到为什么之前有些事情无法完成,如果我把根本原因归结于“目的论”中的说法,我无法完成某件事不是因为过去的因素才导致失败,而是因为我出于某种“目的”才失败,这种“目的”可以是逃避、可以是麻烦、可以是不想,等等。
为了反驳我不是出于这种“目的”,我必须调整自己的心态做出改变。
在意你的,只有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