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给宝宝找故事书的时候,猛然发现书架角落几本图书馆里借来的书,已经忘记了是上上周还是上上上周借来的,整整齐齐地竖在书柜上。
拿下来看,2本爸爸借的,2本妈妈借的,1本宝宝借的。本想如黄生一般,“书非借不能读也”,谁料想借回来又不看,浪费了公共资源,实属不应该。
读书的人多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为了打发时间,随便读书,可能称之为翻书更为贴切。比如借童书的我儿子,如若是成人,就是手边恰巧有或者把看书的意义等同于看剧;
二是为了研究或者解决某种问题读书,在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类人会看得很深入,直接解决掉心中的疑虑为止,就像借育儿类图书的爸爸;
三是把读书当作乐趣,看书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像我焦虑的时候很喜欢看书或者写字,会让我的情绪舒展,有时候会代入自己,读书之后也能更为理智地考虑事情。
我想,读书的最好姿态应该是既有乐趣,又能通过书籍收获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吧。
我们一家三口对于书的选择差异极大,代表了不同的风格。
有句话说,“什么样的人,读什么样的书”,的确如此。
不同性情的人,选书会不同。选书有时候就像交友,看到喜欢的会津津有味、停不下来,看到不喜欢的,硬着头皮翻几页便读不下去了。这和“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是一个意思;
有些人会选别人推荐的书,或者热门书籍。不用自己找书看也是一件便利的事,只不过失去了自己寻书寻友的乐趣;
还有些人是顺藤摸瓜地找一系列书单,比如我老公,自打有了孩子之后,沉迷于看育儿类图书。而我前段时间也因为对叶广芩感兴趣,而找她所有的书回来读;
另外有一点,就是品味的高低。我多读浅显的书,舒服不累,哪怕看到一两句体面的话便会如获至宝。有些友人则会读很多高深的大部头的书,令我很敬佩。
我读书也往往不求甚解,读个开心。喜欢的书会多看两遍,深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时候为了交稿而快速阅读,也有时候不急不燥地慢读深思。无论怎样,都好。
书是永远读不尽的,虽说古时候的人三十不学艺,但如今,旧闻新识太多,牢牢吸引着我们多看、多学、多思。
但像我们这种借书回来却不读书的人,应该被批评和自我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