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在走廊上的照片,被扎的“面目全非”。
它本是一件主动展示与分享的好事。
照片是大家在中秋节与月亮的创意摆拍,孩子们非常用心。小丸子老师也没有辜负大家的付出,特意用有一定厚度的相片纸打印、裁剪,选用有质感的图钉,每张照片在边角处用三个图钉以固定。同时,反复对比各式各样的艺术字,最终选择了合适的字体,印制出——“我在这里,月亮在哪?”这几个字,按照字的形状进行了裁剪,精心布置在展板上。
再看就是“面目全非”的坏事。
几个星期前我就关注到这个现象:①按照每张照片三个图钉来看,图钉正在丢失;②有的图钉没有丢失,但扎的已经不是我原来的位置;③照片歪斜,艺术字改变位置;④每张照片上的人、景,都有不同程度被图钉扎过的痕迹,以月亮、眼睛、鼻孔、嘴巴等为主。
每次看到,我都很气愤,又很难过,但是事情太多太忙(多像给自己找的借口呀),一转眼又把这件事放在日程表的尾巴了。直到上周末我经过走廊,看到精心打印的照片和字,竟有几张躺在角落里,当下心里就有一个念头——必须,周一,安排!
坏事如何变好事?
讨论前,我和苗苗们一起围在走廊的照片墙前,静静观察。不管孩子们之前有没有发现这个问题,观察的用意是,现在我们一同有仪式感地、正视我们曾经光荣展示的照片墙,当我们在注视照片墙的时候,它会告诉我们些什么?是的,孩子们从照片墙的“残躯”中读到了它所经历的“风霜”。
再回到教室,坐下,孩子们安静着,充满故事和想法的眼睛望向我。
讨论第一项——感受
我首先表达了我的想法,先是作为一个布展人,我的想法是痛心:精心付出后的布展,我的努力,没有得到尊重,好像被当作玩具一般,因此小丸子老师很不开心。当然,作为老师,我肯定不仅仅只有这一层不开心,但更多的话,我希望由孩子们诉说。
那些充满故事和想法的眼睛的小主人,纷纷举起了手。“照片中我的鼻孔被戳到了,这样很不好看,我觉得有点不好。”“我们的照片被扎了,被扎的是我的脸。”“被扎的是我跟月亮精心的摆拍,为了拍这张照片,我当时差点磕倒。”
没想到的是,有小朋友提到了换位思考:即便自己的照片没有被扎,或者扎的不那么严重,但是想想如果是自己,也会很难过。我趁机告诉孩子们,这叫同理心,它很好用很好用,并且以后的日子中,在解决许多问题时,我们很大可能再提到它。
更没想到的是,孩子会心怀对相片纸的爱:“如果照片也有生命,这么去扎它,它一定很疼。”我被孩子的话语打动了,稍以引导,孩子们便发现,小丸子老师在用图钉固定照片时,尽可能地选择照片的边边角角,并且哪怕要移动位置重新扎,也尽可能选择之前的孔洞。我们感恩照片做出的牺牲,同时不让它增添新的伤痕。
是的。无论从照片上的我们的角度,还是从相片纸本身的角度去看,扎它,都应是于心不忍。
讨论第二项——推测原因
为什么我们的照片会反复被扎?
话语权交给孩子,而我稍作引导的好处就是,既能得到想要的答案,又能有意料之外的收获。
第一个小朋友提出,拔图钉、扎图钉的过程及声音,真的很过瘾、很好玩。大小朋友都很认可。(我的预设)
第二个小朋友提出,有的候,扎别人的照片是因为自己的照片被他(她)扎了。这就属于我一开始没想到的、同时是“自爆式”发言了。但看破不说破,小丸子老师很感激这个小朋友提出的解释,同时借机强调了一把遇到这种事情该怎么处理。(意料之外)
第三个小朋友观察到,照片中被扎的地方,往往是眼睛、鼻孔、小成圆点的月亮等等。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孩子们能感受的到,它们都是近似圆圆的小点。而这种小圆点,会给我们以一种瞄准它、扎它的游戏般的冲击感,因此遭殃的往往是这样的地方。(我的预设)
第四个小朋友又挖到了金子:“一开始,我们的照片可能被扎几下。但是后来大家觉得越来越好玩,又觉得没事儿,可能就去喊别人一起来扎,所以越扎越多。”我眼前一亮啊,抓紧追问:“为什么会觉得没事儿?”“因为我们没有去制止。”(意料之外)
感谢小朋友!小丸子老师得以巧妙而又有力地道出心中埋藏已久的疑问——为什么没有人主动跟老师提起照片墙的问题?当我们发现一件事有不好的苗头,没有去制止或想办法干预,它可能会朝着越来越坏的方向发展;当我们作为这个教室的主人都对此表现出不在乎的态度,那谁还会去在乎它呢?
讨论第三项——怎么办
先分享几个被我们pass掉的想法:把所有的照片装裱起来(nonono,我们的作品一直在更新,做不来做不来);给照片墙外面布上铃铛,这样谁触碰了照片墙,我们在教室里就能听见(咱就姑且当作一乐);在照片墙前面加上栏杆(联想动物园看猛兽的样子),这样大家就不能靠近(nonono,治标不治本,并且也与学校开放、自由的理念相悖呀)。
孩子们比较认同的是粘贴小标语,且需是幽默、温馨的标语,而不是“以暴制暴”,充满威胁、警告、感叹号!!!的警示。以期待唤醒大家的同理心,由内心上的主动,落实到行动。
小丸子老师也贡献一个也不知道是金点子还是馊主意,受曾经看到的一个教学案例的启发。我们很理解这种扎图钉的“过瘾”心理,有时候看到了就是会手痒,手痒了怎么办呢?苗苗们欢迎你来教室里一坐,我们准备好了专门的“扎扎乐”(现在设想是打印好的点子图),来我们教室把“瘾”过够。(若你以为这是个单纯的“游戏”,那就太简单啦。)
故事先讲到这里,“坏事”究竟能变成什么样的“好事”,接下来的故事看孩子们怎么书写了,而我,且等待与校正。
哦,讨论的最后,一个孩子叫住我问:老师,如果这些努力我们都做了,没有起到效果怎么办?
以前的我或许会被这种问题问住,陷入自我疑惑的怪圈中。但这次我的第一反应是——课题分离,当下我们所做的,已经是大家讨论出的、比较合适的方法。其他人受其影响会有多大呢?这便不是我们的课题,也就无需因此而自我困扰了。看,事情简单多了!
我笑着回了他(她)一句——还是想想咱们的温馨提示怎么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