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一段关于精神疾病笔记中的一段话:人总有不断突破自我的冲动,由此带来的刺激可能成就一代天才,也可能引发某种疾病——精神病,天才与精神病————一线之隔。但在这两种身份上,多数人都是外行。
有数据显示,我国各种精神疾病患者在一亿以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数量超过了1600万,作为正常人,或许会觉得“不可思议”,对那个需要全社会关注并关爱的特殊人群,我们了解的或许太少;对这种“若即若离”的疾病,我们该知道些什么?精神疾病,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疯人说 精神病院医生手记》是心理学博士穆戈作为精神病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亲身经历的手记,总结出来编著而成,可以说是一本关于精神病患者的书,如果想了解他们的世界,可以读一读这本书。个人认为,本书的阅读边界为未成年人慎读。
本书一共记录了17个真实的精神病案例,其中包括双相情感障碍、丧失宠物症候群、恋物癖、强迫症、抑郁症、妄想症、双重人格……这是一群活在深渊里的“疯子”。穆戈医生以现实案例为基础,辅以心理学知识和艺术加工的手法写作的,这些故事最真好人心的地方,不是治愈疾病的过程,而是揭露病因。同时,这本书对于正常人来说,也具备科普的意义。
书中的第一位病人是一位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大提琴家贺秉,是一种“在抑郁和躁狂之间来回交替的精神疾病”。主任对“我”的唯一忠告是:“你别离他太近。”然而,贺秉却是整个医院里最受喜爱的病人。护士们为了看他,竟然能够达到三三两两、推推搡搡、面带潮红,脸上带着难掩的兴奋。他的优雅得体和浓厚的艺术家气质同样吸引了“我”以及他的主治医生。他精神焕发、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仿佛自己是世界上最厉害的演奏家。他的眼神火热得如一位吉普赛女郎,而观众都是他虔诚的士兵。这就是他在狂躁时的状态,被称为三高:情绪高,思维反应快,行动速度快。
当他抑郁时,状态正好相反,抑郁是三低: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意志活动减弱。从护士和医生同事的状态上,就能感知到贺秉处在抑郁状态,实习医生忧心忡忡,护士站会陷入一片安静之中。贺秉是一位极富魅力的患者,“魅力”会大于“患者”。护士们谁都不去看他,因为“去多了要着魔的,真是恨不得替他疼……”就是这样一个精神病患者,他开始躁狂,康复科就如同沐浴在狂欢的酒神祭中,他疯癫,她们就陪他摘掉脑子;每当他陷入抑郁,康复科就裹在溃烂的羊脂力,眼睛没了,思想窒息,神经游不出去,身体泡得萎缩。那些“花儿”们,一会儿为他的热情而绽放,一会又因为他的情绪低落而枯萎。他喜欢对着镜子拉大提琴,他喜欢镜子里完美的自己,就像希腊神话里自恋的神,爱上自己在水中的倒影。他想自杀,却又不愿意破坏身体形象,所以他就想利用医院帮助自己来完成自杀。这就是反社会人格障碍,有一种核心特质叫精神变态,特征就是喜欢欺骗,不愿承担责任,无道德感,追求刺激。反社会人格者都是极具欺骗性的,他们都很有魅力,很聪明,能让听他们说话的人都相信他们所说为真,轻而易举被他们骗到,他们非常擅长博取欢心。在大提琴悲壮的《欢乐颂》的高潮中,贺秉忽然面目狰狞低折断琴弓,朝自己的胸口狠狠地扎去。社工阻拦了他的自杀,他不再被允许拉琴,他又开始计划出院。即使医院坚持不肯放行,也抵不住经纪人和粉丝的压力。于是,贺秉又一如往昔地走入雨里,像赴一场雨的约会,他的深渊依旧在他脚下。
书中还记录了躁狂症、水鬼的眼睛、请帮帮我妈妈、微笑的抑郁症等等,就像书的前言所说:描述精神病作品会令人处在焦灼的境地。看到这样的作品,我们必往常更想知道,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有多少真有多少假?如果这个诡异而深刻的故事是真的,那么我是不是又往世界的未知黑暗里前进了一步————我知道前方会发生什么,下次若是迎面撞上是不是就不至于那么慌张?我能不能拿这些故事来衡量身边的人和我自己。